培训人才流动受限愁坏了职业学校。最近,本溪恒通职业技术学校分管人事的副校长金鹏抱怨说,学校想聘请企业里实操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来教书,因为涉及人员编制,要向上级主管政府部门报告,还要进行公开招聘考试,那考进来的岂不又是理论过硬、实操较弱的?学校又换了策略,想直接去大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却碰了一鼻子灰。有的企业不肯“借”人,说影响个人工作,有的企业要求培训出的学生必须去该企业“实训”,说白了就是想用廉价劳动力。
实训基地更多沦为“新生就业培训场”而非“职工终身培训地”。辽宁某政府部门下属数控机床培训基地主任任伽仪向记者透露说,目前的实训基地分为三类,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校重视就业率,所以校内的培训肯定是就业培训。企业为了实训基地产生效益,不是白给职工进行培训,而是主攻高精尖技术的研发。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基本上就是应届毕业生的练武场,哪会管职工的终身学习打算。”
“对于职业学校‘市场化’运作的利弊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如果不是按着市场需要来安排师资和课程,社会上的办学力量便不会担起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担子。”任伽仪说。
监管无奈
——补贴不在丰厚,而在于“激励”
“企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跟不上,学校办学有难处与政府的补贴投入及监管不到位息息相关。”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
王磊认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要覆盖职工终身职业生涯,只要是在岗、在职劳动或者工作,都可以接受这个培训,就可拿到补贴,学的时间越长,拿到的补贴越多。补贴不在丰厚,而在于“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