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特稿:追忆“洋厂长” 永葆“改革心”

特稿:追忆“洋厂长” 永葆“改革心”
2018-07-01 14:51:00 新华网

新华社柏林7月1日电  特稿:追忆“洋厂长” 永葆“改革心”

新华社记者徐扬 袁帅 廖君

上世纪80年代,湖北武汉市政府聘请德国退休工程师威尔纳·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武柴)厂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30多年过去了,格里希已故去,通过采访其子伯恩特·格里希及当年武柴的老同事,重温那段改革历史,依然引人深思。

  “洋厂长”来华 国企焕发生机

1984年,受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派遣,格里希来到武汉柴油机厂,一开始是作为技术顾问。几个月后,武汉市政府任命他为厂长,主持全厂的生产经营工作。在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的两年任期里,格里希的严细管理令这家老国企焕发了生机:柴油机的清洁度从5600毫克降到100毫克以内,主轴承盖的废品率从50%降至3%以内,产品批量出口至东南亚7个国家。

这个德国退休老头是如何做到的?

时任武汉柴油机厂党委书记的谢长钦记得很清楚,格里希上来就抓劳动纪律、抓产品质量。其中一项主要工作是提高柴油机清洁度,国家标准为每升195毫克,而武柴是高达几千毫克,严重影响机器寿命。

戴着白手套,拿着游标卡尺和一支带磁铁的笔,格里希巡走在车间,不放过每一台机器设备。他用白手套摸机器,没有砂,才算合格。“我们起先做不到,压力大。格里希说,我来中国、来武柴不是瞎忙的,对待自己的产品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谢长钦说。

格里希说话有些刺耳,但往往一针见血。他说,即便只有1%的产品是次品,但对这个用户来说也是100%的次品。他还说,工厂质检部门地位低,检查不严格,一些人员素质低,连游标卡尺都不会用。格里希不断强调要加强质量意识,几番下来,人们服了,赞誉他为“质量先生”。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