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处东海之滨。四十年改革的大潮拍打着绵长的海岸,开放的热风席卷着神奇的大地而蜚声海内外。作为记者的我与她风雨同舟35年,以400多万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中国改革“风向标”的足迹。
1998年和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20年、30年之际,我先后两次被破例推举为“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候选人,获评理由是:20年来,温州的改革与新闻报道息息相关,张和平对此立下汗马功劳。
我为之汗颜。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报道“第一人”
1974年冬的一天,我经过温州下辖的瑞安、苍南两县交通咽喉地带的龙港方岩下,举目眺望,四野民生凋敝,荒凉萧条。夜晚寄宿时听到一首凄凉的民谣:“方岩下,方岩下,只有人走过,没有人留下。”心头平添一丝悲凉。
10年后的冬天,方岩下“忽然一夜春风来”,唱出了“春天的故事”。1983年10月,龙港镇委书记陈定模带领一班人敢为天下先,顺应农民愿望,大胆突破禁区实行农村土地、户籍改革,允许土地有偿使用,允许农民离土离乡,自理口粮进城落户,允许自筹资金到龙港买地、建房。
一石激起千层浪。龙港方岩下及周边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从田地里拔出“泥腿”,怀揣“城市梦”,像19世纪大批华人涌入美国旧金山淘金一样,潮水般涌入白纸般的龙港,开全国之先河,大兴土木,掀起一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农民自费“造城运动”。
仅仅两年工夫,这片杂草丛生的5个小渔村神奇般崛起“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成为中国改革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但是,说归说、做归做。要不要、敢不敢在主流媒体报道这个改革当头、突破一系列禁区的新生事物,许多人心中没谱,不太敢冒这个险。
我时任浙江日报温州记者站主要负责人。职业的敏感性和改革嗅觉强力驱动我要“敢吃第一口”。1985年6月间,我与同仁沈胜良合作,在报社领导的有力支持下,以《苍南县崛起一座“农民城”》为题,用5000多字的超大篇幅在《浙江日报》首次报道了龙港农民城的崛起。这样的报道规格在当时实不多见。由此,龙港名声不胫而走。“破冰之作”也产生“邻里效应”,许多外省媒体纷纷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