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零下20℃的“冻人”坚守——新华社记者夜访3000米海拔采油作业区

2018-11-24 17:01:0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西宁11月24日电 题:零下20℃的“冻人”坚守——新华社记者夜访3000米海拔采油作业区

新华社记者邓万里

在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高海拔的青海油田就位于柴达木盆地。这里的工作环境如何?工人们如何在夜间工作的?22日晚,记者到此进行了探访。

汽车在寂静空旷的荒漠中颠簸前行,寒风卷积着黄沙,打开车窗便是满嘴沙土。不远处的山头有灯光时隐时现,油田驾驶员说,那就是油田作业区,是荒野中生命的象征。

晚上10点半左右,记者到达了目的地——青海油田采油二厂扎哈泉采油作业区。月光之下,一栋宿舍楼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周边3个采油作业区的生活区。

扎哈泉采油作业区经理党勇杰说,作业区有60余人,一线工人分四个班组,两个采油班组、一个注水班组、一个运行班组。采油班组需24小时值班巡井,以确保抽油机、单井罐等运行正常。当晚的巡井工人是陈振东、陈漠,两人分别负责一个片区,每人一趟下来需巡上百口井,一个晚上需要巡两趟。

从宿舍楼出发,驱车10余公里,记者追上了陈振东。只见他头戴头灯,手里拿着扳手、卷尺、记录本,正在对一口油井进行检查。在头灯的照射下,这位看起来有点沧桑的汉子不像是1990年出生的样子。

此后的几个小时里,记者一直跟着他巡井,每到一个油井他都要仔细查看抽油机的油压、套压等数据,以及单井罐的罐位、罐温等是否正常。“巡井看似简单,但容不得半点马虎。一点小问题可能就会影响到出油效率和原油产量,严重时还会有安全隐患。”陈振东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