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动真格”?!北京教改能否破解“择校”难题

2017-09-16 21:51:4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瞭望》邀请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北京市四大名校校长,剖析近年北京教改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

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明新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颜凤岑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党委书记、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校长刘小惠

◆北京市在打破既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强化市级政府统筹方面的探索,对特大城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参考意义

作为首都,北京既是教育和人才资源富集的城市,也是人口多、地域广,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

如何推动优质师资力量开花散叶,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题,是北京市近年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并在探索集团化办学、以点带面让优质资源走出稀缺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曾参与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钟秉林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北京市在打破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强化市级政府统筹方面的探索,对特大城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很有意义。

  【教育资源整合,不只是挂个名校招牌】

北京海淀区名校云集,但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为均衡全区教育资源,发挥名校的管理和人才优势,2014年海淀区教委与人大附中签署协议,将区内的卫国中学和翠微中学合并为人大附中翠微学校。

人大附中副校长、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校长刘小惠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年前她被校本部派过来做校长时,卫国中学还是个只有一栋教学楼、200米跑道小操场的不起眼学校。对于一毕业就分配到人大附中的刘小惠来说,这样的学校环境有点儿出乎意料。

“我在人大附中工作了30年,我心中的学校就应该是人大附中的样子”,而这个与人大附中本部相距仅10公里的学校,差不多颠覆了刘小惠对中学的印象:中午的时候,学生们本应在操场上打球、奔跑;这里的午间安排却是睡觉;开家长会时,原本应是隆重安静,这里却是扇着扇子聊着天,像是在火车站。

她深刻地意识到,学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纸面上学生人数和成绩的差距,也不仅仅是教学设施和操场面积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学生心态、教育管理乃至家庭教育的差距。当时,每年“小升初”派位选报志愿的时候,自愿选择来到这所学校的片内学生几乎没有,最终来上学的几个京籍学生,多是被电脑派位来的,到初三时,学生一般会流失三分之二。

刚并校时,“很多家长都认为,不过是学校换了块牌子,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变化。”刘小惠说。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虽然考试成绩仅仅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方面,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扭转了很多人对这所学校的看法。

2014年,分校与本部的中考平均成绩相差超过百分,差距非常大。

2017年,分校中考成绩出来了,与人大附中本部差距大幅缩小。令全校师生最为欢欣鼓舞的是,这所学校竟然出了海淀区中考状元!

3年多时间,这栋教学楼里发生了什么?今年52岁的刘小惠与她带领的16人管理团队、教学骨干,以及全校近200名教职员工一起,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一个校园蜕变的传奇。

人大附中本部派来的这批老师中,有北京市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他们站在教学一线,深入教研组,引领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日常教学时,学校与人大附中本部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平台,教师与本部的名师同步集体备课。学校不仅仅是换了块牌子,而是“真融合”,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的深度整合——两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国际交流资源、社团活动资源。

刘蓓是39岁从本部被派到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担任副校长的,当时她的孩子正好赶上小升初,刘蓓决定让孩子跟着自己来新学校读书,这在当时可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她小孩的多数同学都升入人大附中本部。

“副校长把自己的孩子都送来了!”很快,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也看到了学校的决心:海淀区进行的这次教育资源整合,看来是动真格的。

3年后,“校长的孩子”从这所学校毕业了——小姑娘不仅高了,长大了,充满了自信和阳光,而且成绩比当年的小伙伴还要好。

  【用“孩子的眼神”衡量一所小学】

如果说在百姓心中,衡量一所中学成功与否的标尺是学习成绩的话,那么对小学来说,用什么来衡量其教育是否成功?

北京史家小学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学校。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说,在她心中,孩子的“眼神儿”是判断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志:一所小学管理得好不好,关键看孩子。如果一所学校的老师和孩子眼睛都是亮亮的,小胸脯挺得高高的,无限的活力、战斗力,高昂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好学校。

2012年,位于胡同内的东四七条小学作为教改试点纳入了史家教育集团,王欢当时心里也很“打鼓”——这是一所位于老城区的普通小学,生源流失严重,附近的孩子纷纷“择校”远离,一年下来才招到20多个片内的孩子。

“当时,学生成绩普遍不是很好,精神也不够振奋。一次学校组织‘学雷锋’帮行人自行车打气的活动,我偶然发现,一些孩子找不到足够的自行车,就找几个人摆拍了照片,算完成任务。”王欢说,这个事件对她触动很大,教育不能这么搞,必须找到提振精神的办法。

后来我们把史家小学的书记、校长,中层领导、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都请进学校,跟七条的老师和学生一起设立目标,在挖掘学校传统时,将学校坚持了20多年的“红领巾义务打气队”提炼出“再小的坚持也是力量”的“打气精神”,并把它延伸到教育的各个角落。

这样半年之后,孩子们在一次队列展示中,展现出高昂的精神状态。“稚嫩却宏亮的声音,并不整齐但却十分有力的步伐——当时很多老师看哭了,为孩子们的改变深深震撼。”王欢说,一些原本对教改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的老师和家长有了信心。

孩子们的变化被附近居民看在了眼里:最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学校在招生片的回流率达到100%,如今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已严重饱和,成为史家教育集团中班额量最大的校区。

  【派学科带头人到分校带队伍】

“教育改革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明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获得人们的理解比教育本身更难。

每次谈到集团化办校,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校长是不是直接管理这所学校?你们是不是把老师派来了?

然而,教育不是工厂组装“机器人”,不是说流水线上换一个师傅就能组装好。李明新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基因和传统,如果原有师资在短时间内都派到了分校,不仅“抽空”了自己,派去的教师在新环境中也缺少后盾。

多位校长提出,在名校办分校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创造出新的机制和战略。李明新说,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杯茶的话,你不能无限度地加水,在加水的同时你还要加茶叶,“防止浓茶变淡茶”。

怎么加“茶叶”?把优质的师资队伍做大,学校拿出一系列的举措来重点培养教师队伍。如果原来200人的教师队伍里有50个优质教师,那要通过自己的培养,在短期内把50变成70,再变成80。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集团化办学当中最核心的问题。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颜凤岺说,2014年改革之初,实验一小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共有28个班,1039个学生。“短短三年时间,我担任法人的学校从‘一校一址’变成‘一校三址’;从28个班逐渐扩大到今年70个班;学生从1039名增加到今年2440余名。”

短短几年,规模迅速扩大,如何保障教学质量?

把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新机会。颜凤岺说,实验一小以“实验”立校,贯穿百年的历史,曾做过很多次示范性的教育实验。我们要继续用实验创新的精神,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证教育的品质。

如今,这三个校区采取统一管理。“孩子在一起上课、老师统一安排分配”。颜凤岺说,现在一、二年级在一个校区,然后三至六年级在一个校区,从实质上合并为一个学校了。学校开设创新课程,重视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整套课程体系在三个校区全面铺开。

“我们把传承百年的好的教学方法和精髓,传递给了更大范围的师生,”颜凤岺说,“我以为,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其本质表现在师生校园生活质量日积月累的差距上,而一个高质量的系统,可以造就一批批高质量的人。”

王欢说,成为教育集团后学校的管理理念发生变化。原来的管理理念就是科层制管理,一层一层行政、指令型的。现在采取新的架构,叫做“构架教师领导型的治理结构”,通过构建领袖教师群,来让老师们形成群动力,构成动力群。

多位校长提出,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总校不再是简单的搞教师轮岗和交流,而是派出真正的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到分校,一边教学,一边带队伍,传播总校文化、培养骨干教师。

集团主任办公会制度、干部教师集团交流制度、集团学生交流制度、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教学研讨会制度、新教师培训制度……以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为例,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了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从去年起,北京市教委每年给各区投入4400万元的市级引导性经费支持,鼓励区域开展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和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实践探索。截至2017年4月,北京共有中小学教育集团158个。北京市有超过80%的中小学参与了教改项目,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联手等方法,实现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

  【攻坚“硬骨头”为改革铺路】

在教育改革过程当中,入学公平是很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因为它涉及所有百姓及不同利益部门,涉及到取消择校、取消共建等,这无论是对北京,还是对全国许多地区来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李明新说。

2012年各方面都感觉到了改革的决心,尤其到2014年,改革力度相当大,没有缓冲直接就改,“有同志说像休克疗法一样,一下子就变化了”。李明新说,比如说取消“共建”校,如果有个缓冲,20个共建名额缩小到10个、5个,震动会小些,可这个过程并没有给,哗的一下全都取消——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冲击真的很大。

“现在完全扭转了局面”,李明新说,过去每到招生季,手机不敢开,怕接到电话。现在好了,从北京市到西城区,各级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规定,包括实施细则让我们校长得到了解放,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择校热”。

“择校热”是多年存在的社会顽疾,如仅凭单一政策变化,改革成果很可能出现反复。在这一轮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的是考试制度的同步改革,这在改革的链条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考试改革是我们以前最敏感的,属于以前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说。比如中考环节,过去五年北京高中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采取“名额分配”机制,高中录取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按分录取。按照这一机制,普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只要在本校排名前列,就可以进入优质高中。

这几年,北京高中的指标分配和统筹录取比例从过去15%扩大到30%,现在已达到50%,跨度是很大的。通过指标分配和统筹招生,更多远郊区县、农村地区学生进入优质高中,实现了体制机制的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在考试招生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目的就是以学生的实际利益为中心,这意味着整个育人观的深刻变化。这一点从试卷上也可以看到。比如过去高考试卷,作文题不许写诗歌,因为诗歌不太好判,不好判就不许你写。但现在我们关注的是,真的擅长写诗歌的孩子怎么办?作文题要有更多选择,让擅长写记叙文、议论文甚至诗歌的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考试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和培养人才,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尺子把孩子一划就完”。

“将行之有效的、好的改革举措固化下来,是改革决心最好的体现,”李奕说,这样它就不会因改革停滞或换一任领导就轻易改变了。

改革过程中,一些针对考试形式、内容、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扭转了指挥棒,带动了这一轮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深化。

  【从社会生态着手,回归教育本质】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北京教育督导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基础教育近五年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在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缩小与弥合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抽象的数字背后,是一位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我1957年出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整个社会一片朝气蓬勃。童年处在那样的大时代中,一生都充满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使命感。”颜凤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义务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公正的、公益的,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践,让教育回归了本质。

曾有一段时间,“入学”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一场博弈,让部分儿童没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质量公平。“过去是家长挑学校,学校挑学生。一些热门学校,残障、智力有问题等特殊儿童很少见,可能几年才有一两个。而现在,像我们学校,登记在册的特殊儿童有50多个。”颜凤岺说,“免试、就近”这两个要求确实是做到了。

改革真正抑制了“择校”、“择生”的现象,使得教育回归到社会常态。李明新说,这几年北京小学的生源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相应地进行了改进。这样大力度的改革,使得区域教育生态很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可以说,为了实现大的方针政策,有时就要牺牲一所名校和个别人的局部利益。

近年来,北京小学教育集团先后在西城、大兴、丰台、通州、房山等地办了九个分校。“要使上万名孩子,能分享到北京小学多年积累下的教学成果,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李明新说,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带领这个集团、这支队伍,把学校的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刘小惠说,从单纯的一所学校走进更多校园后,我的想法确实和过去截然不同。三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名良师不“择生而教”,同样可以培养出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优秀学生。

作为海淀区政协委员,我提出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办学力量都应该更关注基础薄弱的学校,让学校之间的差距缩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钟秉林曾参与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他认为北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特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道路。“打破现有的资源配置格局,积极强化市级政府的统筹力度,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改革取向,正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原的应有之义”,对于这一轮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作如是评价。

“有教无类”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里,教育改革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智慧、才能的机会,也为实现这种理想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教改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