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大改善,为乡村教师“留下来”创造了条件。记者在上林、南丹、忻城、大化等地乡村学校看到,多数教师都住进了教师周转房,部分学校正紧锣密鼓建房。“不仅是教师周转房,许多贫困地区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有的正在努力实现屯屯通水泥路。基础设施的大变化,也是老师们留在乡村的重要原因。”七百弄乡党委书记韦艳华说。
为保证乡村教师队伍充足与稳定,除正常教师招聘以外,广西多个贫困地区还通过补充特岗教师、全科教师、城乡教师轮岗等方式拓展教师队伍来源。
在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河池市,市教育局副局长韦立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河池2006年以来约9000名特岗教师扎根乡村,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据介绍,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广西有5万多名特岗教师补充到乡村,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六寨中心小学三年级2班正在上课(5月24日摄,李绚丽摄/本刊)
针对教学点力量不足的现状,广西还出台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胜任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农村小学教师。这一举措受到贫困地区的欢迎。“这些‘全科教师’都是本地人,相对更加稳定,学校和教学点都非常欢迎,但指标太少。”大化瑶族自治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梁逢说。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广西还大力推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在河池市,当地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城区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与贫困乡村的学校联合办学,把校长、副校长和教学骨干有序放到基层,努力促进教师资源互相平衡。
“各地在体制机制上鼓励城乡教师轮岗,比如要评特级教师,教师必须在乡村任教或支教累计满一年。”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刘冰说。
教师结构性匮乏问题凸显
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实验学校位于群山之间,共有1700多名学生,含中学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