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中国最早的一本史书叫做《春秋》。孔子对《春秋》有研究,他修订《春秋》,将其作为他教育学生的材料。可见他对历史的重视。后来历代大思想家都重视历史的教育。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这样,从古到今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朝代都有历史的记载,都有文献可查。
《春秋》,然后《史记》、《汉书》,后面的朝代都为前一个朝代来作史,加起来二十四史,连绵不断,形成一个风气:后一个朝代都要为前一个朝代去编史。原因是把后一个朝代的贡献以及前一个朝代的不足、亡国的原因都要找到。在中国文明史里面,以史为鉴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一个巩固的信仰。用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知道我们过去路怎么走的,哪些路是走对了、哪些路是走错了。以古鉴今,用古代的教训让今人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当做。
归纳中国历史总结出许多教训,其中有一条教训历代都不忘的:“以民为本”。以人民为本。能做到这一点,国家就兴盛了;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就衰落了。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有些朝代某些阶段可以做到,但总的来讲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过去历代的统治者,在他的思想里面还没有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所说的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就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真正达到“民本”。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伟大的信仰。今天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与古代以民为本的那些思想精华有着紧密的联系,把那些思想精华点滴都汇总起来了。如果中国没有这样一个民本思想的传统、民为邦本的思想,要一下子达到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也很困难。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宝库,我们要从这个宝库里面提炼出一些基本的理念,加以学习,成为我们精神的养料。这样坚持下去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文化的自觉自信,才能真正实现。
张岂之接受本网专访
“中国古代的那些文献归根到底都是宣传治国安民的一种主张,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案,也就是安邦济世的主张”
问:明清之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这一思想,认为学问须有益于国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这其实正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您能更详细地和我们解释一下“经世致用”的内涵吗?
张岂之:中国的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它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很少谈很多虚玄的东西,都是非常的实际。
经世致用,是将国家和民族与个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古代的“经世致用”之学认为,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是统一的,而且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特别是在国家民族这些大节上是不允许有污点的。如果做不到,所谓“经世致用”也就失去了灵魂。经世致用还表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道德修养做起,然后齐家、把家庭治好,然后进一步提升,治国、平天下。也有人讲,正因为如此,太实际了,所以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不发展。我觉得不能这样看。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科学呢?应该承认是有的。中国的古代自然科学里面就渗透着一个精神,为国家、为社会来服务。这点比较明显,也比较清楚。我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