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2)

2016-09-23 10:02:35  中纪委网站 作者:施希茜    参与评论()人

这样分析,我觉得对文化的定义算是讲得很透了,老百姓、干部、社会所有人把这几个字都能记得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一大串“文化是……”人家听不懂的话。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回过头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就讲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三个“更”,我们都能够理解,而且觉得把文化自信用三个“更”归纳起来很准确。

张岂之接受本网专访

“只要人类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它们一直照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问: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形成、发展、融合,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她必然是历史的,但无疑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示、得到智慧传承。面对这种历史的传统文化,我们该如何认识她的现代价值或现代意义?

张岂之:在两年前,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小康这个词很恰当,中国人听起来很亲切。当然小康将来建成以后,我们还要努力地向前迈进,那是未来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为什么说“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呢?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特点,但仍具有现代价值。《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仍然受到人们喜爱。温故而知新,人们可以从这些古典名著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在中国历史上,有些著作是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人类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它们一直照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的来说,继承以往的文化遗产,目的是为了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传承文明,创造未来。

张岂之接受本网专访

“讲中国传统文化从炎黄时代讲起,是符合历史的事实。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点也不夸大,而是对历史事实的正确概括”

问:您也提到了,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从来没有中断过。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绵延至今的文明。那么,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

张岂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几十年来我们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研究我们的文明是怎样来的、文明的起点是怎样的。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解释这个问题,说明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开端,因为当时在黄河流域把其他的部落统一起来了。黄帝时代有哪些创造发明呢?司马迁也有论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