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热度”源自服务的“力度”。
近期,京郊铁路怀密线成为北京新的打卡点,总客流量创新高。除了车窗外的美景,车内的人性化硬件设施更是深受好评。从为方便游客赏景订制的大号车窗,到Wi-Fi、充电插座、无障碍卫生间、婴儿护理台、小桌板,甚至方便外国游客的翻译机,都应有尽有。
这样的服务真诚、真挚,体现了对游客的重视,满足了游客对高品质旅游产品的需求,游客自然会用真金白银投下“赞成票”。
“客”去如何柳色新?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假期结束、游客踏上归途,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
文旅产业除了带来短期经济效益外,还能给当地带来哪些长期效益?如何既考虑外来游客的需求,又关心本地群众的获得感,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人文关怀等红利更持久地释放出来?
旅游一业兴,市场百业旺。
事实上,旅游业与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新基建、区域协调发展等宏观战略高度相关。
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微观上能体现以人为本,中观上可增强地区发展动力,宏观上则有利于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软实力。
2016年,因环保问题,传承700多年的门头沟明珠琉璃瓦厂面临关停。主管部门提出“琉璃重生”
计划
,将琉璃烧制技艺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牵头发改、科信、环保等部门,协调相关企业,对接故宫博物院,用好故宫的平台和影响力,推动明珠瓦厂改造后的文创园区建设、非遗研学、文旅体验等落地,成功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这些年来,通过发展旅游让“工业锈带”变身“文化秀带”、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等等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当中国的文化旅游业成长为支柱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底气会更足。
旅游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远方来客”,让文旅流量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