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支教”明码标价变成收费项目 揭“伪公益”套路(3)

以“支教”为名旅游项目亟待整顿规范

拿曾经贫困地区的儿童影像为当下宣传噱头,涉嫌“卖惨式”营销,不仅触犯法律红线,更败坏了社会风气。而大量充斥网络的所谓“支教”团,走马观花,也被人质疑大有拿公益作秀之嫌。有法律学者指出,以“支教”为名的旅游项目,存在种种乱象,亟待整顿规范,莫让生意毁了公益。

在一个名为“北京亲子研学营”的微信公众号里,记者见到多个标注着“支教课”的项目介绍,包括贵州黔西、湖南湘西、云南禄劝等地。点击项目名称,便弹出相应的旅行社网站。

“支教”明码标价变成收费项目 揭“伪公益”套路

这个名为“湖南湘西暑假研学独立营·我的支教课”的项目,面向8—15岁青少年,8天的行程每位儿童收费6300元。记者发现,其公布的行程安排中涉及“支教”的课程只有三节,其他行程安排则为参观博物馆、家庭走访和非遗手工课。

“支教”明码标价变成收费项目 揭“伪公益”套路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社会机构打着这种公益支教的旗号去开展相关活动,既不考虑实际的支教效果,对整个支教团体也是一种伤害。

我国慈善法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支教”明码标价变成收费项目 揭“伪公益”套路

中国慈善联合会法律顾问张凌霄:志愿服务同时也要符合慈善法的相关规定。机构通过收费来认定志愿者,并以此作为牟利的手段,显然已经违背了上述的法律规定。公益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受益人真正受益。这些短期收费的所谓支教活动,是实现参与者的各种私利,这些行为它不是公益,而是生意,应该依法予以打击。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