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演变历程和博弈分析

2017-12-06 09:42:0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1950年以来,铁矿石交易已经由现货交易转变为期货与现货同时交易,定价互相影响,铁矿石的现货价格也实现了由长协机制到指数定价机制的转变。铁矿石衍生品市场不断发展,港交所、新交所均推出了以铁矿石为标的的期货产品,交投量十分活跃。随着中国市场交投量的不断增长,大商所铁矿石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话语权将逐渐提高。

  

  A 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演变

  1950年以前,全球铁矿石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为主;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主要购买方,双方开始签订短期合同,并在6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为长期合同,铁矿石量和价都锁定10—20年;20世纪70年代,欧美借鉴日本经验大量进口铁矿石和签订长期合约。

  铁矿石年度长协定价机制始于1980年,其内容是每年由全球主要矿山(铁矿石供给侧代表)与主要钢厂代表(需求侧代表)一年一度厘定全年的铁矿供应价,定出来的价格即为业界指标,在其他贸易谈判中被广泛地参考、采用;计价基准为离岸价,同一品质的铁矿石各地涨幅一致,即“离岸价、同涨幅”。这项传统的年度长协模式欠缺灵活性,忽略了年内现货市况的变化,一旦市场价格偏离基准价格,违约就屡有发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蓬勃发展,铁矿石全球供需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矿石产量的增长无法满足钢铁产能的迅速扩张,原材料严重紧缺,现货价远高于长协价,长协年度定价机制逐渐解体。2009年在日韩钢厂确认了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与日本钢厂厘定的年度基准价格之后,中国与三大矿山之外的FMG达成了价格略低的协议;2010年中国拒绝了三大矿山协定的年度基准价格,铁矿石长协年度谈判就此破裂,转为采用季度以至最终月度以指数挂钩的定价模式。现货铁矿石以指数为定价的基础,这种定价方法产生的目的是反映现货市场状况及供求关系。

  B 铁矿石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随着现货市场的发展及指数定价的兴起,各类型的交易参与者都更加注重管理因价格变动而造成的风险,铁矿石衍生品交易应运而生,新交所亦于2009年推出全球首个铁矿石掉期合约。在此之后,铁矿石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年增长率高达89%。

1234...全文 5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