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谁是准一线城市,争“上位”有多难?

2017-11-04 11:55:56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准一线城市要加紧拓展三大空间

  冯奎

所谓“准一线城市”,并不是一个科学或者说有明确内涵限定的概念。它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更多地见诸媒体与社会评论之中,泛指近年来风头正劲的杭州、天津、南京、武汉、苏州、成都等城市。它们的特征是GDP过万亿甚至接近2万亿元,人口将近千万甚至超过千万,并且城市的行政级别较高。

准一线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上位并非易事,意味着相互之间必然要争夺城市发展空间。这里面有两大限制因素。

一个是一线城市的下压。天津要上位,受限于北京;南京、杭州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苏州紧邻上海,它们的上位受制于上海;武汉、成都分别是长江中上游的中心城市,它们除了受到一线城市的下压,也要受“左邻右舍”合肥、长沙、南昌、重庆等城市的激烈竞争。往深了说,准一线、一线城市争夺的东西就是国家的空间资源、战略资源。所有期望上位的准一线城市,都是试图对国家经济地理进行重塑,都要面临一线城市以及其他准一线、二线城市有形或无形的反制。

第二个是城市增长边界的限制。传统意义上的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线,有多种原因,但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从经济与人口的总量规模上它们是第一阵营。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经济总量都在2万亿至3万亿元之间,人口规模在1000万至2000万之间,分别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开放、创新等领域占据极其显赫的地位。成就这些城市的,除了与国家对它们的定位有关,重要的是它们都在规模扩张年代、速度为王的时代,抢到了先机。

现在,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发生了变化。北上广深分别提出建设用地的减量增长,而GDP的增长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这意味着未来这些城市的发展模式将发生变化,不再走平面扩张的模式,而是走创新转型的模式。紧随其后的准一线城市,未来也必将面临城市增长边界的限制,如果依然寄希望于通过规模扩张来超越一线城市,前景就会变得很渺茫。

短时间来看,所谓一线、准一线城市,似乎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格局。不过把时间线拉长,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城市地位的变化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城市演变发展历程表明:城市体系与格局是时代进步在特定空间上的映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