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谁是准一线城市,争“上位”有多难?

2017-11-04 11:55:56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从最初的聚居地交易场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未改变。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以往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发展,转为注重内涵的集约型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从简单的GDP、人口、城市规模等转变为多层次、多维度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二三线城市的划分在最近10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变化,“准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强”“二线弱”等概念层出不穷。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人才资金流动活跃、绿色宜居的二线大城市崭露头角,直追中国城市第一方阵。

  准一线城市争“上位”不那么容易

在中国城市发展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连续10多年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价体系也从单一的经济竞争力扩展为宜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及当下武汉、苏州、天津、南京、杭州、成都等“准一线城市”应如何谋求上位,本刊编辑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线城市出现分野

半月谈: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提法,这个“线”有没有比较明确的共识?

倪鹏飞:过去主要是通过行政级别、城市人口和GDP规模划分的。大概在世纪之交时,一些房地产等企业选择城市投资时,提出了市场化的分级问题。我曾遍查相关文献,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一二三四线”分级问题并没有最早的文献来源和令人信服的标准,所以,可谓是标准的现代版“传说”。目前,大家大致认同二线城市是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以及个别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三线城市是除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外的省会城市,若干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

半月谈:北上广深这4个一线城市已经达成共识,而所谓的“准一线”或“新一线”概念的兴起,似乎说明二线城市并非一条水平线,区域性的大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对这两个概念,您有什么看法?

倪鹏飞:社会上出现的这两个概念,考虑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群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5大指标。概念的推出具有一定背景,也反映了中国城市格局的变化,但不完全准确。

1234...全文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