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成渝共筑高质量增长极(5)

攀登科技创新高峰

走进西部(成都)科学城,成都超算中心形如魔方的机房吸引着来访者的目光。2020年9月投运后,它成功填补西部地区超算体系空白,并已凭借高达10亿亿次/秒的算力,支撑全国12个国家级课题项目。200多公里外的西部(重庆)科学城,超瞬态实验装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它能在精确到“飞秒(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埃(1纳米的十分之一)”的尺度下研究物质瞬息变化,将解决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需求。西部科学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超瞬态实验装置、成都超算中心等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年来,川渝瞄准基础科研和区域创新突出短板,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联合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科研攻关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川渝创新“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一城”即西部科学城,“多园”则为两地的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2021年5月,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挂牌;同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也正式挂牌;同年12月,双方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成渝科创走廊,辐射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跃迁。截至2021年底,双方已联合开工40个科技重大项目,总投资1054.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10.1亿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集聚科创资源的能力。两年来,一个个重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密集落地,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正加速向西部科学城集聚。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刘双翼曾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选择到西部(重庆)科学城创业。2021年,刘双翼发布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2V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公司刚成立,就得到产业引导基金融资支持,引进一批博士不仅有奖励补贴,还配套项目经费。”刘双翼说。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出台“金凤凰”40条政策,包括“职务科技成果所获收益的95%划归科技人员”“牵头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团队,给予1:1经费配套”等重磅举措……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着“孔雀西南飞”。截至2021年三季度,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入库科技型企业1122家。科学城核心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2个,累计引育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04个,市级孵化器增至16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也已呈全面开花之势。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首个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平台、项目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人才跟着项目走。截至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人才资源总量增至11.64万人,已入选重庆英才计划276人、47个团队,重庆英才卡A卡持卡人数增至619人。西部(成都)科学城共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320人,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人。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有攻关重大技术难点的能力。2021年6月,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全球同步发布“硅基光电子130nm铜工艺”“氮化硅工艺”和“异质异构三维集成工艺”,打破国外对光电微系统成套工艺的垄断。西部科学城探索以龙头企业和重大科创项目为牵引,聚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通企业、院所、政府或园区科创平台,构建起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新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多个创新大协同体系,逐渐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推出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