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成日
根据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模式”,经济学界曾认为东亚国家形成了以日本为雁头、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为雁身、中国大陆和东盟国家为雁尾的雁形发展形态,即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产业成熟后转移至亚洲四小龙,发展成熟后又转移到“雁尾”国家发展,而处于前列的国家则通过转移实现产业升级。
时至今日,雁形模式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态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东亚产业链也因此不断重构,日企、韩企针对产业链布局所做出的调整值得注意,而中日韩三国,也可以从这种产业链的调整中寻求新的合作方式,重塑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雁型模式”之变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主要从日本进口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造机械,经过组装和加工以后向美国市场出口,迅速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为“汉江奇迹”。韩国长期以来积极学习和模仿日本的发展模式,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1966~1978年,韩国进口额中从日本进口大约占到40%。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每年年初访问日本,跟夏普、新日铁、伊藤忠商社等日本大企业的总裁进行交流,该公司管理层70%都会讲日语。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大幅减少了海外投资。1992年,韩国从海外引进技术中美国超过了日本,而同时期日本也开始把投资重心从韩国转到中国和东盟地区。
1997年,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韩国政府开始投入培育国内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制造产业。2000年韩国制定了《关于培育原材料、零部件领域企业的特别措施法》,之后韩国企业在半导体存储器、液晶装置等领域里逐步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三星、SK等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