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五年规划(计划)在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发展观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计划)的名称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变化。一是1981年开始的“六五”,由“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社会发展首次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二是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将“计划”改为“规划”,反映了我们党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逐步从“计划指令性”向“战略指导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如此宏大的战略擘画才能够一以贯之,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此同时,在五年规划建议起草过程中,我们党将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开门问策、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形成了民主决策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建言献策,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充分吸收进来;加强顶层设计,严格制定程序,将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通过反复交流、比较、协商,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坚持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前进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既体现国家目标,又具有延续性,实现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有效衔接、统筹协调、接续发展,增强战略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