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包含了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多个环节,涵盖许多领域。
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光是靠行业本身的循环,就能带动多个规模高于自身的行业发展和联动。
2018年,全球旅游业市场规模达1.8万亿美元,但与之关联的行业的规模远超这个数字。
就说交通环节,涉及铁路、公路运输、机场建设、飞机租赁、乘用车销售等多个细分领域,几乎每一个都是
万亿人民币的市场。
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邹统钎认为,
旅游在双循环的发展中起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先导作用。因为旅游的一个形态是人员的流动,人员流动起来以后引起物的流动。再加上它自己本身全产业链,围绕着它的在6个环节里面的所有供应链都能够被带动。
谭主总结了这一价值发现过程:
保护情况良好,地貌独特的自然环境→政府对道路基础设施等配套的完善,进入地区的难度降低→网络数字手段的推广,产生圈层效应→出现“爆款”旅游目的地→创造超额收入→收入反哺当地各行各业,产生更多新的可能。
而在这个循环的起点有一个核心要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曾经进行过总结:
中国发展到今天,往未来看,应该往全球的“独到性”使劲。
他认为,从商业来看,“独到性”就会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会带来超额的投资,能推动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如果将旅游目的地看作一种产品,盘点此次西北旅游的大热,无一不是其旅游“产品”独特的优势带来的。
景色:不同于东部的草原、戈壁、荒漠、盐湖
传播:在新生的短视频平台、社交电商平台上大火
人文:远殊中土的风土人情、西部与东部新的情感认同
旅游业的变化,反映的是一种来自供给侧的变化。
各行各业都开始出现更新的、更高水平的国产商品和服务,响应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也让谭主联想到总书记在5月23日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论断。
总书记当时指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个循环要畅通起来,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特别是供给体系和国内需求要更加适配。”
5月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于“大循环”的阐释在不断深入细化。
7月,强调了“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
8月,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具体要求。
9月,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了新发展格局的思想。
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正在发生。
国庆假期的火爆旅游是疫情之后一次生动的实践。
我们看到抖音上闪耀的大唐不夜城、青海湖环线的公路旅行、小红书博主推荐的汉服、武汉的电音节。
新的,更好的服务和产品适配的结果不止于此。
看看企业服务的钉钉、医疗服务的丁香园、电动汽车的蔚来、食品饮料的元气森林、玩具的泡泡玛特,国产品牌正在占领C位。
这些品牌依托新兴的社交电商、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改变着人们对中国制造和服务的固有印象……
变化,就在你我身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