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千年之渴今朝解——贵州贫困群众实现“吃水不愁” (4)

千年之渴今朝解——贵州贫困群众实现“吃水不愁” (4)
2020-09-30 17:01:59 新华网

水上山,菜下山。威宁县建成4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还配套建设了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供应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等地,带动近20万名贫困群众增收。

蓝天下,威宁县草海镇中海社区万亩蔬菜基地里,千余名村民正在田间劳作。过去,这里多种土豆,如今,一畦又一畦的蔬菜望不到边。每亩有水淋喷头100多个,每个间隔6米,需要用水时,打开开关,整个基地就能“洗淋浴”。

种菜、锄草、收菜,贫困户张燕芬自打来到基地就忙个不停。“计件工资每天有100多元,这里离家近,收入也稳定。”高中毕业、爱笑的张燕芬盘算着,多挣钱供3个儿子上学,这样他们长大后就能走出大山。

大水网,大生态,新未来

千百年来,流传于贵州少数民族中的神话故事,很多与水有关,他们与洪水斗争,他们对水充满敬畏。

鱼嘴分流、自流灌溉,旱能灌、涝能排,建于明代的安顺市鲍家屯水利工程,有“黔中小都江堰”之称。600年风风雨雨,600年水旱无忧,至今她仍滋润着千亩农田、滋润着数千村民。

“水稻打黄头了,今年又是一个丰年。”鲍家屯党支部原村支书、78岁的鲍中权长期研究祖先给他们留下的这一宝贝。在他看来,这是贵州解决工程性缺水最早的一次成功尝试。

继承前人智慧与经验,贵州沿着水脉,兴水利、除水害,让水造福于民。

望谟县毗邻广西,群众中曾流传这样一段民谣:“眼望红水河,有水喝不着;女儿往外嫁,男儿娶不着。”

水不仅喝不着,洪水一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受到威胁。2011年6月6日,望谟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多人死伤。那场肆虐县城的洪灾,至今干部群众仍心有余悸。

变水殇为水利。在上级支持下,望谟县投入20余亿元,上游修拦渣坝、中游建调蓄水库、下游建防洪堤,堤库结合,可防50年一遇洪水。“根治水患,坚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很有信心。

水生态好,脱贫与发展根基才牢。扬长补短,贵州正在编织一张“大水网”: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运用大数据等构建智慧水利监测监管系统,实现从保障粮食安全向经济安全再向生态安全的重大转变……

“贵州是长江、珠江的重要生态屏障,这块阵地守不好,直接威胁两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水利厅厅长樊新中说,近十年间,贵州水利投入超过2800亿元,不仅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成通水,400多座骨干水源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23.7亿立方米,总计灌溉面积达到2400余万亩,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江河治理等工作全面推进。

地处长江上游的赫章县海雀村,曾因毁林开荒,土地沙化、山秃水枯,是“苦甲天下”的极贫村。种了树、通了水、修了路,“生活从‘糠箩箩’跳到了‘米箩箩’。”村民罗招文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记者来到海雀村看到,蓝天白云下,一棵棵松树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小鸟在林间飞舞着、鸣叫着。一条条水泥路爬坡上坎,将一栋栋灰瓦白墙的小楼连成一体。楼房不远处是食用菌种植大棚,一个接一个次第排开。

“村里变化最大的是基础设施,水电路讯全部通、全覆盖,还要新修一个幼儿园,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支书文正友黝黑的脸庞写满自信。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