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准确理解、深化认识、系统把握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如何注意避免、主动厘清一些受错误舆论误导可能出现的种种认识误区,就显得愈发必要。这也是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经济日报针对当前对外开放中的几个理解误区和有关认识问题刊发系列文章,力求正本清源、辩证分析,敬请关注。
任何战略构想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提出,都与时代发展和现实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就新发展格局而言,也不例外。何谓新发展格局?中央讲得很清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如何理解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彼此关系呢?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可从以下维度加以观察:
从改革进程看,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进,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迅速释放。与此同时,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与国内资本极度稀缺形成巨大反差,为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由此,迅速形成“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工业生产和制造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以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为特征的持续高速增长。到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的经贸关系以“卖全球”为主要特征的外循环为主导,逐渐向“买全球”与“卖全球”并行演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立足自身人口规模和国内市场优势,持续推进向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型,就是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持续释放,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态势加快形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