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记者探访7.8公里中轴线——中轴即景拣故事 申遗文物会说话(2)

记者探访7.8公里中轴线——中轴即景拣故事 申遗文物会说话(2)
2020-09-16 21:51:46 北京头条

老街坊重聚,不光在马凯。仅相隔一条胡同的一处二层复古建筑,坡顶灰瓦、木格窗花、饰以旧时的影壁墙,这正是地安门地标式的建筑之一——地安门百货商场,简称“地百”,上世纪50年代开业,逐渐成为北京市知名百货商场,经营着25大类,2.2万种商品,那时候北京孩子买身新衣服、穿个新鞋,总要扬着小脸说,“这可是在地百买的!”

打从出生就住在烟袋斜街的于老太,每天遛弯都要在尚未开业的地百面前驻足片刻。她说:“烟袋斜街、地百、火神庙、前海,家门前的这几处地界儿就是我从小到老的念想。原来地百就是个四四方方的灰楼,改造后变矮了。总想着哪天重张,我也能进去再逛逛!”

于老太说的“变矮了”就是指2016年,地百从回应旧城尺度、承袭传统风貌的理念出发,对原五层的大体量建筑进行了降层改造,时至2020年,改造已经完成。“我们对地百商场沿中轴线的立面局部‘削层、退台’,降低至地上两层,而面向前海的一侧还将保留地上四层,且搭建有观景露台,这样地百夜景、前海湖景相得益彰。”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另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改造后的“新地百”业态也将发生变化,将更多地引入老字号品牌,让区域百姓及游客重拾“老城味道”。

这样的“老城味道”,从业已挂出的“同仁堂”“国翠银局”等老字号招牌上已初现端倪。看着“即将营业敬请期待”的海报,隔三差五就有老街坊问保安:这地百什么时候开业?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发稿前从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了解到,新地百有望最快在本月底重张。

2、中轴线上的文物会“说话”

镜头:(马凯餐厅、地百往南,100米处,万宁桥)顺着马凯餐厅、地百往南,不过100米,地安门外大街主路上一座单孔石拱桥即“万宁桥”,已过700岁。其建于元代,曾是元代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1292年,忽必烈采纳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方案,京杭大运河与大都城首尾相衔,南粮北运的漕船可以径直驶至积水潭,当时,所有进入的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万宁桥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的它,承载着过往交通车辆,虽不起眼,却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因此,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万宁桥西北角,就有了一座“遗产区界桩”。而今的中轴线申遗点中,万宁桥也赫然在列。它堪称中轴线上的“双料遗产”。

万宁桥下水道旁,有6尊形态逼真的石头镇水兽,特别是桥西侧的石兽整只趴伏在河边,清晰可见龙角、龙爪、龙鳞,龙头伸出,歪头盯着河道,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一副严阵以待、洪水免进的模样。在石桥拱洞中间处还挂着一颗有些发黑的石珠,据说是暗合了“二龙戏珠”的完整场面。

“龙生九子,这镇水兽就是龙的一个儿子,负责镇守河道!”万宁桥上,王老太指着镇水兽正在给小孙孙讲着。

记者探访7.8公里中轴线——中轴即景拣故事 申遗文物会说话

万宁桥镇水兽

王老太讲故事,只有小孙孙听;而镇水兽自己“讲故事”,天下人都有兴趣听。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西城区获悉,为了更好地宣传万宁桥镇水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着手对镇水兽的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去年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共同二次创作,以中国红的贵州万山朱砂为原料,设计出元代万宁桥镇水兽为元素的朱砂手串、挂件,今年5月获得镇水兽外观设计专利授权。

可喜的是,刚刚结束的2020年服贸会上,这些中轴线瑞兽文创产品正式亮相,朱砂的缩小版镇水兽、正红色手串、耳环等饰品受到游客热捧,有部分产品提前售罄。据工作人员介绍,有一款挂件不仅包括镇水兽,还融入了鼓楼的形象,尤其受到欢迎。据介绍,这几款文创产品已经通过网店售卖,接下来将推出更多系列产品,比如卡通版镇水兽形象“万得福”就是宣传中轴线文化的一个超可爱的设计。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明确“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服贸会上展销的文创产品就是让“万宁桥和镇水兽在说话”,而沿着中轴线一路走来,北青报记者发现,当前很多单位都在寻求着“文物说话”的途径。

万宁桥以南,地安门路口,正是复建后的雁翅楼所在。如今24小时“中国书店”进驻楼内。这座整整600年历史老建筑,曾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如今,雁翅楼活化利用,靠“书”说话——一楼营造“书境”,有灯箱、梁柱、屏风、中式月洞窗;二楼充满“书味”,那铺地的黑灰色“金砖”原为宫廷所用,用来泡砖的桐油散发出特有的味道,再加上触手可及的古籍图书、文房四宝,让读者不禁愁绪翩翩沉浸其中。

更有那玉河桥畔春风书院,二进正房预计年底将改造成“玉河博物馆”,通过高科技的全息投影方式,让人“沉浸式体验”漕运盛景;大栅栏西街的护国观音寺,经过修缮后也将建成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展览馆;而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城楼二层已经辟为《永定门文化展》,东城区文物管理所办公室主任陈岩清介绍说:“二层的展览,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永定门的前世今生,我们也正在研究加强城楼的活化利用,让永定门能更好地说话!”

浓缩形象的文创、融入高科技的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带有强烈文化符号色彩的文化经营活动,这些都让古老的中轴线建筑“复活”,砖瓦有情,引人沉浸。

3、中轴线水故事“曲”“韵”并存

镜头:(万宁桥往南玉河沿线)9月11日下午5点半,日落西山,刚用过晚饭,从小生长在玉河边上的66岁的李长林踩着黑色老布鞋,摇着白纸扇,正悠闲地沿着玉河边遛弯。走在东不压桥胡同里,左侧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右侧是玉河,10多米宽的河中央,一排小喷泉正汩汩喷水。老李从玉河北段雨儿胡同沿河往南,穿过地安门东大街,沿着东板桥胡同继续往南走,就溜达到了玉河南段。但见河道两侧种满了绿植,木质栈道紧贴着水面蜿蜒向南。走在栈道上,一幅长达116米长的《京杭大运河风物图》铜质浮雕分成了5段依次排开,可见漕船街市、贩夫走卒,山水城郭、千帆竞渡的市井场景,从镇江、金山寺、扬州市集,到通州古城、通惠河、玉河、白浮泉,1700多公里的古时京杭大运河沿线风光在图上描绘出来。老李对此很是熟稔,一眼就找到了浮雕里玉河的位置。

已是傍晚,三三两两居民步道慢行,孩童围膝嬉戏,几只肥狗在岸边草丛中追逐。老李说,每天饭后绕着玉河走一圈已成习惯。

《曹雪芹》的作者端木蕻良曾说:园林的巧匠,都很懂得在水字上下功夫。古老的中轴线自然不例外。穿越中轴线的玉河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自万宁桥东侧至东不压桥,南段自东板桥街北口至北河胡同东口,也就是“澄清下闸”遗址所在。

记者探访7.8公里中轴线——中轴即景拣故事 申遗文物会说话

玉河水系

负责玉河项目的天街集团负责人姚文国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2007年玉河北段地下4米处考古,发现了玉河故道古迹,2014年发现了玉河南段“澄清下闸”遗址,但故道的位置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东城区决定将玉河南段做成人工水系,并凸显大运河文化展示功能。平安大街下,什刹海的水从玉河北段沿着一条20厘米粗的管道流至南段,激活了这里的勃勃生机。2018年,玉河南北两段水源已经连通,总长1.1公里。

姚文国介绍,玉河属于京杭大运河·通惠河的城内河道,始建于1292年,在2017年夏天重新亮相之后可以说是“曲”“韵”并存,说“曲”是因为它宛若一条系在中轴线上的蓝色丝带,素有“曲水穿街巷”之誉;说“韵”是因为北段是“水声映灰瓦”民居生态,南段是“岸柳垂涟波”的小桥景致。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对于水和景的关系,此番获批复的《核心区控规》中明确要求“加强核心区水系互联互通,加强水系水体流动、水生植被恢复和局部水体循环”。

4、不求所有但求向社会开放

镜头:(玉河东岸玉河庵)初秋的午后,坐在玉河故道旁,在香浓咖啡的味道中翻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选杂志,两只猫咪随性地趴在脚边……这样的惬意来自玉河东岸的春风书院。该书院所在位置也是玉河庵原址。借着该书院去年开业,这个600多年历史的古庵也首次向社会露出真容。

这是个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已经开放成“书院”。第二进院落的主屋即将建成“玉河博物馆”。白天,书院里灰墙青瓦、玉兰丁香、咖啡小酌、“悦读”畅想。晚间,古庵变舞台,评书相声开心乐,京剧昆曲票友迷。老百姓在历史中浸淫,老院落在开放中共享,文物建筑在引入社会力量中得以原址保护,这是一种智慧的安排,也是各方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考量。

记者探访7.8公里中轴线——中轴即景拣故事 申遗文物会说话

玉河庵春风书院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