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董城 张景华
7月12日,北京高风险地区“清零”。疫情期间,中轴线申遗、浅山区保护、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生活垃圾分类等一系列事关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依旧有条不紊推进。面对疫情,首都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并没有“乱了手脚”。
今天,经过战疫洗礼的北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为厚重的积累。
迎大考、打硬仗,尤见生命至上
6月11日,北京新增一例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患者。此前,北京已连续56天无新增病例。疫情出现反弹的现实,仿若千钧之重,毫无征兆地压向这座国际大都市。
彼时,北京全市500余所幼儿园刚刚迎来返园的孩子;小学一、二、三年级约52万学生即将回校复课;市民期盼已久的“北京消费季”才启大幕;全市复工复产、推动消费的热情正需呵护。
与此同时,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反馈的结果更令人疑惑,被感染者无咳嗽、无咽痛、无胸闷,无出京史、无外来人员密切接触史……
问题到底出在哪?如何向社会通报?全国乃至全世界怎样看北京?这座城市下一步到底怎么办?尽管一时迷雾重重,北京的认识却清晰坚定——
疫情风险随时随地存在,常态化防控容不得半点松懈。当务之急,唯有更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只要一天没有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时刻保持战时状态,坚决消除疫情反弹的可能。
第一时间,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向全社会通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详细情况;疾控部门从严从快开展病例流调溯源,确保不漏一人;进一步落实“四方责任”,坚持“三防”“四早”“九严格”,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一刻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