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非遗传承保护正由数量型传承保护向质量型活化利用转变,非遗科学保护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非遗,用起来才能活起来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在当代如何传承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以浙江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推动非遗由数量型传承保护向质量型活化利用转变,正在构建起非遗保护的新格局。
牵手现代设计,让产品有里有面
京杭大运河拱墅段是大运河杭州段运河古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在这里,都市元素、历史古城与运河文化交相辉映。2019年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批复支持设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拱墅站打造传统工艺的“城市会客厅”,积极探索城市非遗保护的模式与路径。
2020年初,拱墅站联合当地的老字号打造国潮线下体验店,在杭州商业中心街区中植入非遗文化。“许多市民游客在现场体验传统的木版年画拓印技艺,仅元旦一个晚上便印了千张有余,很多市民体验之后意犹未尽,又购买了木刻体验包,准备深度体验这一悠久技艺的乐趣。”拱墅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推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拱墅站还大力培育和孵化融入当代生活的非遗产品,比如,对遂昌的传统食品进行改造和重新包装,与陕西华县皮影戏合作,将皮影元素融入月饼制作,联合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开发出融入非遗元素的餐具、茶器、酒器、香器、灯具。据统计,仅2019年,拱墅站就开发出20多项非遗产品,为约2000位贫困百姓带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说:“非遗不应是静止的,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否则就无法接续传承。”
丰富的节庆习俗为非遗融入当下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送大暑船”是台州市椒江区重要的节庆习俗。椒江区葭沚渔村引导民间机构成立“送大暑船”保护中心,使“送大暑船”逐步从以传统村落为单位组织的地方性民俗活动,转型为面向新型城镇社区、整合社区居民作为传承主体的传统节庆活动。
“‘送大暑船’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态呈现,寄托了村民祈求渔业生产丰稔、国泰民安的正能量。活动由当地民众按照惯例自发组织开展,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真实体现,不仅让非遗民俗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还深化了亲朋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关系,有助于社区关系的和谐融洽。”椒江区文广旅体局负责人说。
温州龙湾首届民俗文化节上,一对祖孙在观赏传统婚俗模型。陈贤宝摄/光明图片
赋能全域旅游,在玩中实现文化传承
温州市平阳县鸣山村始建于东晋年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民俗文化是鸣山村的招牌。2017年,鸣山村开办第一家非遗体验基地——鸣山陶院。陶院的创始人郑巨双是平阳近现代陶瓷开创者陈少文的第六代传人。
走进鸣山陶院,作坊、画室、展厅一应俱全,前来体验手工制陶、手工绘瓷、绘制蛋画活动的游客络绎不绝。郑巨双介绍,鸣山陶院除了凭借手工制品获得盈利外,还以点带面,带动了整个村子瓷土、包装、运输、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创业创新非遗产业带。
宁波市宁海县依托泥金彩漆国家级非遗、清刀木雕浙江省级非遗、箍桶宁波市级非遗,打造了一个非遗文化产业园。宁波泥金彩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黄才良在产业园内建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民宿,名为“岚月山房”,专门为前来产业园参加活动和研学的团队提供住宿接待服务,还推出非遗研学实践课程和体验班。游客不仅能够在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中休憩,还可以体验和学习泥金彩漆、清刀木雕、传统女红等非遗技艺的魅力。“研学游、文化游等,为提高民宿的入住率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特色非遗体验项目的加持,‘岚月山房’民宿也成为宁海全域旅游的新名片。”黄才良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要获得年轻的消费者,必须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设计非遗产品。让非遗成为旅游的内容或者说为旅游加入非遗元素,不仅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了活态传承。
非遗就像散落在城市乡村、田野巷陌的一颗颗耀眼明珠,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文蕴芬芳。“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在逐步由数量型传承保护向质量型活化利用转变,加速构建非遗科学保护新格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叶菁说。
《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0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