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题:原来你是这样的非遗
新华社记者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象征。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智慧,非遗正以年轻人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传播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更助力脱贫攻坚,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中国草”到夏布
收来的夏布搭在院中晾晒,谭智祥透过阳光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麻线排列整齐,呈现自然的淡黄色。谭智祥再清楚不过,从一棵苎麻到一匹优质夏布,背后是大大小小的60多道工序。
苎麻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草”,以其为原料编织的夏布,因清凉舒适、轻薄透气,且常在夏季穿着而得名。浏阳夏布织工精巧、质地细腻,自清代起就远销日本等地,2016年列入第五批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谭智祥是家中制作夏布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浏阳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辉煌、黯淡、新生,谭智祥是浏阳夏布命运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浏阳夏布依托各大外贸公司大量出口海外,年销量在10万匹以上。然而好景不长,夏布制作工艺复杂、出品较慢、工钱较低,人们在农闲时更愿意去报酬高的花炮厂工作。
2014年,经营一家烟花企业的鲁松元有一次在高坪镇,看到在自家院内打麻、绩纱、织布的谭智祥和挂在架子上的夏布时,他想起了儿时家里曾用过的夏布蚊帐、门帘。
“夏布透气凉爽,我们家家户户都用过。”鲁松元说,夏布取材于自然,又是纯手工制作,可以衍生的产品有很多,现在却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应该让夏布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