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带动下,扶贫产业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2019年5月,陕西延安市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洛川县,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指导当地大力推进分级分拣、冷藏冷链、品牌营销、精深加工为主的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
“后整理就是让苹果穿上文化‘马甲’,插上品牌翅膀。”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通过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加强人才技术引进和科技研发,增加高端优质供给,延安苹果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今年会加强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贫困县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集聚。
4月8日,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村民背着射干苗等中药材,前往中药材基地王全超摄/本刊
纠偏三种倾向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产业扶贫不仅要“拔穷根”,还要推动产业发展质、效双提升,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助力贫困户脱贫又致富。但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调研发现,有的地方扶贫产业仍发展滞后,贫困人口收益不多。
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警惕和纠正三种倾向:
倾向一,产业跟风发展,同质化低效竞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在发展脱贫产业的过程中,都曾走过项目雷同、产品“撞车”的弯路。比如,农业方面多为养殖、种植或是土地托管,没有抓住当地特色,哪个市场反映好,就一窝蜂地种哪个、养哪个;还有的村镇,发展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业扶贫项目,一个项目不行就换另一个。“看不准”“小散乱”的背后,凸显的是缺乏产业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