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资金怎么办?
当地立足于解决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子,引入社会企业资本,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生态建设,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的问题。同时在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中,彻底转变了“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模式,注重打好资金投入的组合拳,建立了“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政府、银行、企业协作机制。
采取项目带动,引入社会资本,走出了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的治沙之路。按照“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的发展形式,树立“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发展理念,探索“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沙漠生态经济学。
强化共同治理理念,充分调动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沙漠治理积极性
饱受沙漠之困、沙化之苦、沙尘之扰的库布其沙区人民,起初治沙纯粹是为了生存。然而,沙漠阻隔着人们对外界的认知,且大多农牧民思想得不到解放、比较保守,认为沙漠只会带来困扰,更不可能带来经济收入,动员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一大难题。
当地党委、政府深入践行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积极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条,实现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通过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治沙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上,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带动库布其沙区及周边3.6万名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带动周边1303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517户农牧民实行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种植,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累计引导农牧民投入5000万元左右,完成林草种植20万亩,让广大群众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获得治沙增绿和民生改善的“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