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炉中煤”的消亡史(3)

“炉中煤”的消亡史(3)
2019-09-17 10:12:41 新京报

记者手记

治理大气污染谁都不是局外人

多年来,北京的大气治理伴随不少质疑。

以燃煤治理为例,企业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尤其是排放达标的企业,更不理解为何要花更多的钱改成清洁能源。

老百姓对煤有感情,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加上用电的成本高,更不愿意参与治理。

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北京治理燃煤的历程,可以说非常“不容易”,措施也“超常规”。

起初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经济鼓励政策等都不完善,只能呼吁大家主动参与。

2012至2013年,雾霾空前爆发,空气质量指数动不动就“爆表”,PM2.5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主要污染物,成为众矢之的。

人们谈PM2.5“色变”,开始变得恐慌。2013年,北京向PM2.5宣战,出台了史上力度最大的法规标准和减排措施,经济鼓励和严格执法相结合,治理燃煤污染。可以说,2013年后,尤其是第一个清洁空气五年计划期间,北京一直以超常规手段治理大气,5年干了10年的活儿。

人们开始理解,环保并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儿,需要多部门协同。大气治理也不是北京自己的事儿,需要区域协作。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从自我做起,比如少开一天车。

北京目前还剩下多少煤?一部分在远郊山区,属于民用散煤,大概200万吨,将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改清洁能源。

其次,北京水泥厂和琉璃河水泥厂,因为涉及危废和飞灰处理,这两处还在使用燃煤。燕山石化有一台燃煤锅炉,计划今年底淘汰。另外还有停机备用的华能燃煤机组,其余基本都清理掉了。

不过,目前剩余的这部分燃煤主要是保障城市的基本运行,减排空间有限。

过去多年,燃煤作为主要能源,给城市带来飞速发展,也付出不少环境代价。

如今,是时候让你我的城市焕然一新了。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