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特稿丨高伯龙:一束光芒(2)

特稿丨高伯龙:一束光芒(2)
2019-09-12 19:37:54 军报记者

深受父亲的影响,热爱数理的高伯龙发奋学习,立志以科学救国、强国,最终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不久,决心在理论物理领域干一番事业的高伯龙,迎面遇上大时代——刚刚成立的哈军工急需教师骨干,一纸调令,高伯龙成了哈军工的一名物理教师。

彼时,高伯龙念念不忘的仍是理论物理研究。在哈军工执教两年后,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并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得知情况后,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专门把高伯龙请到家里吃饭挽留。后来,高伯龙对自己的清华同窗杨士莪说:“陈赓院长请我到家里吃饭,我就知道走不了了。”

从前半生魂牵梦绕的理论物理,到后半生倾力投入的应用物理,个人命运之河的偶然转折,成就了一项科研事业的全新起点。

特稿丨高伯龙:一束光芒

△高伯龙教授在指导科研人员调试激光器。

1970年,哈军工迁往长沙,后来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就在哈军工南迁的第2年,科学家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技术原理的小纸片,郑重地交给了他们。

“高伯龙一来,局面马上就不一样了!”丁金星说起与高伯龙院士相识的场景,笑容满面。

茨威格说,在一个人的命运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单看高伯龙的履历,51岁晋升教授,69岁评院士,属典型的大器晚成。但幸运的是,高伯龙遇见了激光陀螺事业,而中国的激光陀螺事业也遇见了高伯龙。

从此,共和国激光陀螺科研事业拉开了光荣与梦想的幕布,开启了艰难与辉煌的征程。

■光之旅:瞄准前沿加速追赶

“我们起步已经晚了,

如果现在不抓紧,啥时能赶得上”

正如公众对“激光陀螺”这个专业名词的陌生,很多年里,高伯龙这个在专业领域内如雷贯耳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翻阅有关新闻档案,各大媒体对高伯龙及其激光陀螺创新团队的报道,集中在2014年。

在当年的报道中,高伯龙率领的激光陀螺创新团队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这一刻,距离激光陀螺开始研制已经过去整整43年;这一刻,团队的灵魂人物高伯龙院士却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特稿丨高伯龙:一束光芒

△1991年,高伯龙参加激光陀螺评议会。

43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今回过头来看,团队中的科研人员都说: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张斌在1991年保送就读高伯龙的硕士研究生。第一次来到这间由食堂改成的实验室时,他着实惊呆了:在这间放满了陈旧实验设备的“小作坊”里,竟然还放着油盐酱醋……

后来,张斌明白了:“为了节省时间,老师经常在实验室里下面条。这些调料根本不是救急用的,而实验室常备啊!”

特稿丨高伯龙:一束光芒

“自主设计”4个字背后蕴含的艰辛,或许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方能体会。激光器检测要求在封闭、洁净的环境中进行,没有空调,不能用电扇,高伯龙和同事们在密不透风的“大闷罐”里,通宵达旦做测试……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