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开往贺兰山深处的“慢火车”:票价低至1元线路近半世纪未变
央广网石嘴山8月21日消息(记者王晶)清晨7点15分,天刚擦亮,从银川开往汝箕沟的7524次列车便缓缓驶出站台,将沿着贺兰山脉蜿蜒而行。眼下的大西北早已进入秋凉节奏,稀稀拉拉上车的乘客迅速分散到各节车厢,年轻人忙着补觉,上了年纪的旅客则拿出备好的早餐,头转向车窗外慢慢享用。
海拔相差1000多米,途经农田和戈壁滩,银川至汝箕沟仅143公里,行至全程却需4小时。可群山之中,这是仅有的交通工具。车厢没有空调,只有头顶上悬挂的老式电风扇在吱吱地转,车窗不上锁,可随时开窗感受西北大漠。记者登车体验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90年代,喝水、供暖全靠锅炉,到站提醒仍需列车员喊话报站。
红褐色的丘陵绵延不绝,嶙峋的怪石遍布山坡,列车在山沟里蜿蜒前行……幸运的话,还可见到吃草的野山羊,记者随车一路远行,好比置身于一部西部文艺大片之中。
5车厢,1号座,53岁的耿培云毫无迟疑径直地走到车厢靠窗的第一个位置,落座。30年,这几乎成了她的“专座“。在距离银川几十公里外的大武口,耿培云的店铺就设在那,来去频繁,从未间断。“票价才9.5元,而且能停到门口,再方便实惠不过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巴车票往返26元,且两边汽车站离店铺很远,还要倒两趟公交。
但这列小慢车的“亮点”刚好满足她的需求:逢站必停、当天往返……是当地名副其实的“铁路公交”。
7524次列车由银川始发,途经暖泉、石嘴山、平罗、大武口、大磴沟、呼鲁斯太、白芨沟,11:16到达汝箕沟,当日往返。(央广网记者王晶摄)
实际上,耿培云乘坐的并不是一趟普通的绿皮车。“服役”了近半个世纪,目前为国内“最高龄”列车,且依然循着半个世纪以前的足迹,沿包兰线至石嘴山车站,向西北进入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区,随后向西折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最后再回到平罗县汝箕沟镇。
除了像耿培云一样往返通勤的旅客,也有不少外来游客坐上这趟绿皮火车,感受“慢火车”带来的文艺浪漫。
但他们可能并不知晓,7524次列车,过去因煤而开。
大磴沟、白芨沟、汝箕沟……列车经过的许多站点与“沟”字有关,也与矿区有关。最鼎盛时,矿区里居住了10余万人。地处中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是享誉中外的优质“太西煤”产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贺兰山下一些大型煤矿相继建成。据兰州铁路局银川客运段介绍,1971年,有着“太西煤走廊”之称的包兰铁路支线——平汝铁路建成。
为解决煤矿工人的出行需要,7524次列车开始运行,成为该线路上唯一的普客列车,连接起矿山和城市。
火车经过的矿区、山区(央广网发银川客运段供图)
沿途13个车站、75个涵洞、52座桥梁、13座隧道的名字,何处会颠簸,哪里风景最美,洪静云都依稀记得。
上纪70年代就在7524次列车上担任列车长,如今已66岁的她当天与记者一起重返列车追忆青春,“不管是车里还是车外,都变化太大了!”她说,现在车上保温设施更好了,木椅也变成了软座,当年厕所没有保温设施,一到冬天就结冰,经常要用钢钎砸冰,有时还会被大便溅到一身。
因为没有站台,彼时列车每到一个站点,他们都要在车厢门口放好木梯,遇夜晚,还得提着马灯照亮乘客脚下的路。“你看,车外环境变化更大。”转过身来,与洪静云同行的刘玉霞接话道,7524次运行的线路由于地处贺兰山与乌兰布和沙漠交界处,所以当年从大武口站开始,铁路两旁就布满了连绵的沙地。“风吹沙石跑,遍地不长草。这是我们当年形容沿途‘风光’的顺口溜。”刘玉霞说,当时是蒸汽机车,加上外面沙尘大,列车窗户常是黑的。经过隧道时,脸还会被烟气熏黑。
车上不少上了年纪的乘客,体验乘车重温旧日时光。(央广网记者王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