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设施服务环提高城市韧性
总体来讲,中国的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投资偏弱,导致我们整个城市运转过程中韧性不够,直接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个层面是公共服务体系,老百姓之所以要进城,就是追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好的和他日常生活相关的一整套公共服务水平。
所以当时策划这个设施服务环的时候呢,要同时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综合考虑,我们需要一个庞大的地下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比如大家现在熟知的轨道交通,比如我们经常谈到的物流配送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地面上堵的一塌糊涂,将来地下能不能有更快捷、专用型的通道,包括垃圾清运系统,能不能在地下有专门的、专用的输送,包括城市在一些极端气候条件下,要不要做更深层的地下空间使用,所谓的城市深邃系统,真正解决整个副中心这个地区雨洪状态下的不利环境。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讲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提升他们改革开放的获得感,对一个城市来讲就是公共服务水平,能不能就近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所以地下环是一个工程性基础设施系统,地面的环线其实是一个公共服务系统,围绕着它串联组团用地。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以人民为中心是副中心规划的主要创新之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副中心规划主要创新之一,副中心市民中心的建设,12个组团中心的建设,以及36个家园中心的建设,还有便民生活服务区、服务站的建设,通过这个四级中心的建设,安排好北京市居民从5分钟到30分钟、几乎从一般的日常生活需求到最高端的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所有的分级有序的一个安排。这样就使得副中心的市民将来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来满足自己最好的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对公共品、公共服务的需求、对休闲、购物的需求,对交往的需求,这是一个对人居环境的非常好的建构。
同时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副中心还建构了一个贯穿160多公里不间断的绿带,一个蓝绿交织的一个滨水区域,面积达到40多平方公里,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宜居生态城市的图景。所以未来的通州区人民,交通出行时间少,闲暇时间多,亲近水、亲近自然,享受公共服务便利,是一个非常宜居的、世界先进的一个和谐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