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曾居住在新文化街西端的李大钊,为主义和信仰慷慨赴死。在他身后,相比辛弃疾笔下的“金戈铁马”,真正“气吞万里如虎”的主义与信仰,让一个古老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90年后,临近绒线胡同东端的人民大会堂,李大钊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两个一百年”的灿烂图景,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再往东,穿过天安门广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博物馆。馆内“复兴之路”展览上,编号“0001”的文物,就是90年前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2017年10月11日,游客在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先烈为之献身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伟业。从李大钊故居到国家博物馆,这短短3公里路,分明储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码”,分明是中华民族如何走上复兴之路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们重访李大钊曾多次走过的这条路,放慢脚步,穿越时空,试图从这古国古都的古街巷,寻找今天这个“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求索之路
肇始于李大钊,不懈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光明之路。
在这条光明之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造性地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金秋瓦蓝的天空下,文华胡同的孩子们在嬉笑游乐,老人们晒着太阳……一切如此静好。
这胡同,曾是李大钊每天的必经之路。
他走的路,是寻找救国救民真谛的求索之路,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革命之路,是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之路。
这条路,始于文华胡同24号。从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这里居住将近4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是他与妻儿生活在一起最快乐、最开心的地方。这个小院,更是这位共产党人先驱的求索之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图为客厅。(摄影:李斌)
在这里,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播火者”,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小院住的期间,是李大钊文章的高产期,基本上每9天就写出一篇文章。”2008年就在这里工作的李大钊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刘洋说。
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的李大钊,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大钊先辈牺牲时,我父亲才4岁,其实没什么印象。有一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找我拍李大钊纪录片,我才认真研究大钊先辈的事迹……”走在新文化街上,李大钊的孙子、66岁的李建生感慨万千。
“为什么叫‘先辈’,不叫爷爷?”记者忍不住问。
“因为李大钊不只属于家庭,他属于所有中国人。”
在李建生眼里,爷爷“生活从不追求物质”“坚持步行上班”“爱吃烙饼卷大葱”“爱下军棋、弹风琴、唱歌”,这样的李大钊,是亲人。
但是爷爷又“很不普通”,爷爷是把自己在天津法政学堂的宿舍命名为“筑声剑影楼”,将自己的名字“守常”改为更显犀利的“大钊”的人,也是心怀家国、东渡日本求真,最终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人。
这样的李大钊,注定了不只是李建生的祖父,而是“属于所有中国人”。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李建生熟悉地背诵李大钊《狱中自述》中的一段。
“他走的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艰险的路,他知道这条路难走,他一直都知道。”他说。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图为书房一角。(摄影: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