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邵阳10月9日电 题:“邵商”崛起的密码
记者 白祖偕 刘双双 李俊杰
“剪下的头发如黄金,我们以克称量收购。”指着车间内正在加工的假发制品,湖南邵阳阳光发品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唐泳介绍。
在一些人眼里,剪下的头发一文不值,但精明的邵阳人却将其做成了大产业。
邵阳市2004年成立首家发制品生产企业,短短13年,该市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发制品生产基地。数据显示,邵阳发制品已占非洲市场份额的60%、全球市场份额的20%。
而这只是邵阳人抢占市场的一个缩影。2016年,邵阳市的服装、鞋类、农产品出口均达到1亿多美元,仅打火机一项的出口就达1.6亿美元,稳居全球市场份额的70%。服装、皮具、箱包等也出口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赢得喝彩的“邵商现象”
邵阳旧称宝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邵阳商人就由资水而长江、长江而东海、东海而世界,肩挑手提做买卖。明清时期,邵阳商人就以“吃得苦、霸得蛮、重义气、讲诚信”的品格,在外地修码头、开商埠、闯天下,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
改革开放后,“邵商”成为湘商的一支劲旅,与温商齐名,被同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今日之邵商兴起,源于邵东。邵东县地处湘中,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为谋生计,许多敢为人先的邵东人在湖南乃至全国率先弃农从商,成群结队走出家门。不论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还是偏远的黑龙江漠河、新疆阿勒泰等地,均有他们的身影。
湖南省政府参事、区域经济学专家柳思维近年一直关注“邵商现象”。在他看来,邵商群体之所以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源于邵阳商人长期积累的商业网络及人脉关系和以乡缘或血缘关系为纽带、互帮互带的好传统。
在邵东人的影响带动下,邵阳市其他县、区的人也纷纷投身商海,仅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经商的邵阳人就有近1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各地发展、拥有规模以上实业的邵商已达百万之众,总资产已经超过4万亿元。泰国湖南工业园、老挝湖南工业园等,全由邵阳商人投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