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内容:2020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还没进入十一月份,就陆续有地区出现大雪和气温跌破零下的情况。各种说法便纷至沓来:今年冬天将出现6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和最严重的雪灾;2020-2021年这个冬天,将成为“自2008年以来的最冷一年”……而这一切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真相解读:不是所有的拉尼娜现象都会导致最冷寒冬。首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为复杂,拉尼娜现象只是原因之一,且每次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除了拉尼娜现象外,北极海冰融化、欧亚和高原积雪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变率。其次,每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变化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只有通过事后的详细分析才能得出哪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确定结论。首场降雪与冬天冷不冷更无直接关系。
4.流言标题:薯片里被检出致癌物超标,薯片不能吃了
流言内容:近期“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上了热搜。新闻称检测的多款薯片样品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其中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μg/kg。从整体情况看,熔烤型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油炸型薯片平均含量的6倍。看来薯片不能吃了。
真相解读:不用太担心薯片中的丙烯酰胺。食品中出现丙烯酰胺是因为食物中的一些还原糖和某些氨基酸在油炸、烘培等烹调过程中,在高温作用下,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除了薯片中会产生丙烯酰胺,自己在家料理土豆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也会产生丙烯酰胺。其次,虽然丙烯酰胺是2A类致癌物,但它指的是可能对动物致癌,尚未有证据表明对人体致癌。人吃进去的丙烯酰胺量也并不多,总体来说是安全的。此外,欧盟目前并未出台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其提出的一些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操作指南只是用于督促和指导相关企业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因此,薯片丙烯酰胺超标的说法是一种误读。
5.流言标题:今年“冬至日”会发生“日环食”,是“庚子年灾难日”
流言内容:从地球运行轨迹来看,“冬至日”这一天,黑夜最长,也最阴暗;从太空星际天象来看,今年“冬至日”这一天恰逢“日环食”,属于“天狗吞日”的“凶相”。这一天一定要安稳在家,不要出远门,也不要从事太多的户外运动。
真相解读:此说法没有科学性。对于北半球来说,冬至日在一年当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阴极阳生”是冬至节气的物候特征之一,再正常不过。其次,日食必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因为只有在那天月亮才会出现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连线上,使月球挡住太阳而形成日食,而今年12月21日是农历十一月初七,是绝对不会发生日食现象的。日月食是正常的天文现象,其发生与任何人类社会的政治、宗教及文化活动无关,没有任何能量突发或转换的过程,也从不牵扯任何自然灾害。因此,不必在意‘庚子年灾难日’这一说法。
6.流言标题:复原乳是“假牛奶”“地沟油”“没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