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但现实是冷峻的:企业买账了吗?答案并不乐观。尽管国产GPU在技术指标上不断进步,在价格和供货周期上也显示出竞争优势,但用户的信心却远未建立。信任缺失,成为国产GPU市场化的*软肋。
首先,市场认知的固化让国产GPU陷入“低端化”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凭借强劲的性能和丰富的生态圈,几乎成为GPU行业的代名词。企业用户在选择时,习惯性地将“国际品牌”与“高可靠性”划等号,而国产GPU则被贴上“不成熟”的标签。这种对技术能力的偏见,严重压缩了国产GPU的市场空间。
其次,路径依赖造成了选择惯性。英伟达不仅占据了硬件市场的*优势,更通过CUDA生态将自己牢牢嵌入用户的技术栈中。从硬件到软件,从驱动到开发工具链,英伟达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封闭而高效的生态体系。用户的业务流程、应用模型、优化代码,甚至团队的技术经验,都深度绑定在英伟达之上。切换到国产GPU不仅意味着硬件更换,还涉及高昂的迁移成本和风险。这种“全方位锁定效应”,让国产GPU厂商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GPU能否实现市场化突破,光靠市场还不行,还需要政策的助力。
最近,中国政府对英伟达展开反垄断调查,同时多个行业协会发声警告美国产品的不可靠性。这些动作不仅是对国际供应链不稳定的应对,也是为国产GPU发展创造市场空间的战略布局。通过政策干预,削弱外资品牌的市场支配力,能为国产GPU提供“试验窗口”。
但需要指出的是,仅靠政策推力还不够。政策可以创造机会,却无法替代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过度依赖政策保护,不仅无法建立用户信任,还可能削弱国产厂商在技术竞争中的动力。
英伟达的股市表现持续耀眼。继去年股价攀升超过两倍之后,今年又实现了翻倍增长,其市值接近2.8万亿美元,跃居全球市值第三的企业
2024-05-29 11:56:40分析师称英伟达市值将达10万亿美元近日,英伟达公司因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市场监管总局的相关公告,被市场监管总局依法立案调查。此次调查涉及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
2024-12-09 19:40:30英伟达被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