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网络浏览量瞬间破亿。
春节申遗背后有许多故事。在中国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文本中,春节被描述为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申遗团队从筹备会讨论草案到反复修改申报书,再到最终通过评审,走过了一段艰辛而难忘的旅程。申遗成功的那一刻,参与其中的专家们感到无比激动。
申遗成功对中国人意义重大。春节不仅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也是最具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早在2010年,冯骥才就呼吁将春节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这不仅能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春节不仅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申遗成功后,冯骥才表示这对传承历史财富、团结世界华人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是一种保护手段,更是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始重拾传统春节习俗,如龙狮舞、庙会、社火表演等,让不少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浓。同时,“春运”、“春晚”、“抢红包”等活动也为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次申遗成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一致性和文化创造力的认可。每年,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精神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两千多年前,春节被镌刻在《太初历》上,今天,春节再次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024-12-05 08:11:302025能过第一个非遗版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