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幽门螺杆菌频繁登上微博热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细菌。2021年底,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中首次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超过一半的人携带幽门螺杆菌,也就是说,两个中国人中便有一个携带该病菌。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会得胃癌。北京市民林女士因胃部不适和口臭去医院体检时发现自己携带幽门螺杆菌,医生告诉她不必太担心,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肠胃病菌,并建议她分餐以避免家人感染。
幽门螺杆菌简称Hp,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呈螺旋或S形,有鞭毛。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胃癌在全球肿瘤高发癌种中排名第四,死亡率高居第二。部分人群感染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可能出现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症状,少数情况下会发展为胃癌和MALT淋巴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疼痛、饱胀、嗳气、晨起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出现乏力、脸色苍白等伴随症状。此外,感染者出现冠心病、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肠外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15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每年新增病例约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20岁以下的人群中,感染率高达37.1%,许多患者在儿童期即被感染。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5%—64%,且每年以0.5%—1%的速度递增,增长速度逐渐减慢,50—60岁后则逐渐递减。年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中,感染率甚至超过70%。
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发的胃癌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浅表性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低中高度的上皮组织异型增生,然后才会转变为胃癌。只有重度肠化生才能算得上癌前病变,因此不是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会突然变成胃癌。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水源供应、生活习性、居住环境、公共卫生条件、教育水平有关。病菌一旦从口腔进入人体定植后,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
在购物平台上,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测和治疗产品丰富多样。例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试纸可以通过唾液进行检测,简单方便,月销量通常以成千上万计。然而,这些试纸的准确性不高,建议患者还是去医院做检查。临床上通常采用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无创、便捷、准确度高。非侵入性方式还包括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试验或血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等。侵入性检查可通过活检尿素酶检测、组织学检测或细菌培养等方式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随着对幽门螺杆菌重视程度的提高,自测产品有望成为必需品,未来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幽门螺杆菌检测具有百亿元的市场空间,疫情环境下居家自检场景也受到欢迎。除了检测试纸外,“抗幽”产品还包括益生菌、牙膏、酸奶、酵素等。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多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如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四联疗法。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时,应尽量避免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一起进餐或密切接触,并且病菌根除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因此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表示,国内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管理主要采取针对个人的“检测和治疗”策略及“筛查和治疗”策略,家庭内部的隔代传播、幼儿之间的传播、母婴之间的传播、共餐共具的传播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预防需要做到早防、早筛、早诊、早治,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中,提升我国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水平。
胃癌早期症状并没有特异性,容易与胃炎、胃溃疡等常见胃病相混淆,发现时大多是中晚期。临床发现,近65%的胃癌患者,发病前有4年以上的胃病史。
2024-12-02 10:59:13胃病变胃癌前一般有5个症状胃癌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而在所有癌症中,胃癌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
2024-12-05 11:11:51胃癌几乎是喂出来的胃癌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而在所有癌症中,胃癌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
2024-12-05 17:08:40胃癌为什么找上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