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之母隐姓埋名30年
6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中国又接连研制成功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在一穷二白、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默默奉献的结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近日,“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之子于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报国讲坛”上讲述了父辈以身许国的故事。提到中国第一颗氢弹,于敏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但他拒绝了“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认为核武器的研制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1961年1月,于敏接受了从零开始研制氢弹的任务。他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量子场论,但为了国家需求转向原子核物理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即将取得更大突破时,他毅然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从此隐姓埋名。
在于辛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用时6年3个月,而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于敏在开始研制氢弹时条件非常简陋,不少科研人员因营养不良身体浮肿。电子计算机资源也非常有限,科研人员只能动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计算。为突破氢弹理论,于敏率队南下到上海华东计算机所,经过“百日会战”,完成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此后几年,他又多次前往高原和戈壁,累得两次休克。
由于工作原因,于敏的家人也面临许多困难。例如,1969年,科研人员搬迁到四川曹家沟,户口留在当地,导致子女在北京上学、看病等都受到很大影响。尽管如此,于敏仍然坚守岗位,不仅在团队中起到了凝聚作用,还使团队在学术上有了主心骨。
于敏对工作认真负责,在理论部大家都知道向他请教有“三不论”:一是不论时间、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题;二是不论范围,物理、力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都可以问;三是不论问题大小难易,他都会耐心解答。他会将自己的知识、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相比美苏上千次、法国200多次的核试验次数,我国仅用45次试验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与于敏和团队选择的技术路线密切相关。当时,国家物质匮乏,每次核试验耗资巨大,于敏和团队确保了技术路线几乎没有走过弯路。
于辛回忆,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忙。但他深爱家庭,出差时总带着家人的照片,还会给孩子们买大白兔奶糖。然而,于敏一生中也有遗憾,比如因为国家需要,他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没有出国留学,更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特别是对妻子感到愧疚。中国原子弹之母隐姓埋名30年!
他用2年8个月,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他隐姓埋名28年,为国铸核盾卫和平;他功勋卓著,在世时却只有两次公开露面……1926年8月16日,核物理学家于敏出生,今天
2024-08-16 10:11:53于敏曾隐姓埋名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