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亿的独角兽,创始人把自己卖了
海外AI领域的发展路径正与中国呈现出不同景象。近期,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频传巨额融资喜讯,阿里巴巴、腾讯等大企业领投现象显著。相比之下,谷歌、微软等国际科技巨头则选择“收割”大模型公司,采取了一种新颖的并购策略。
一个典型案例是谷歌对AI聊天机器人新星Character.AI的“收购招聘”。不同于传统并购,谷歌吸纳了Character.AI的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同时支付许可费使用其技术和模型。这种模式被视作跨国公司规避反垄断审查、拓展业务的新途径。有观点悲观地认为,Character.AI因融资难而接受收购,对大模型初创企业而言,这已是较理想的出路。
交易中,Character.AI的估值从上一轮融资的10亿美元跃升至25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约175亿元,尽管早前公司自估价值高达50亿美元。根据协议条款,原始投资者的股份将以每股88美元被收购,未行权员工期权同样以此价格在2026年前授予。公司两位创始人回归谷歌DeepMind研究团队,部分员工将加入谷歌Gemini AI部门,Character.AI将转用开源模型如Meta的Llama3.1。
Character.AI的创始人背景显赫,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均为谷歌前员工,因不满公司官僚作风于2021年离职创立Character.AI,迅速成长为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然而,融资困境迫使他们在寻求更高估值未果后,最终决定“卖身”谷歌,这一戏剧性转折令人唏嘘。
尽管Character.AI一度风光无限,吸引到a16z、SV Angel等重量级投资,但现实挑战严峻。公司虽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基础,付费意愿却不高,推出的订阅服务收益微薄,难以维持运营。因此,即使被视作最具潜力的AI创业公司,其实际估值远低于自我预估的50亿美元。
对于此次收购,投资方多持积极态度,认为被大厂收购是优于IPO的退出方式,能有效避免潜在损失。谷歌方面,则意在强化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应对来自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反垄断审查压力。
Character.AI的故事揭示了AI初创企业面临的普遍挑战:即便快速获得市场关注和高额融资,缺乏持续盈利模式和后续融资渠道仍可能导致企业难以为继。此外,“收购招聘”模式在微软、亚马逊等巨头中的应用,进一步凸显了当前科技行业对顶尖人才的激烈争夺,以及初创企业生存环境的严苛。
中国基金报记者卢鸰在同行公司黑芝麻智能第二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4天之后,智驾芯片龙头地平线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2024-03-27 14:28:53三年亏175亿!620亿智驾芯片“独角兽”冲刺IPO首届美日菲峰会上,菲律宾将外交与国防控制权拱手交予美国,期望换取其在经济与军事上的双重支持。一份搁置两年的投资协议,美国仅改动名称便再度抛出,仿佛延续着某种承诺
2024-04-18 07:49:00媒体:为了两张饼菲律宾把自己卖了美国电动车公司Fisker坦言要破产了近日,公司在监管申报文件中承认:若无法履行债务,将不得不在30天内申请破产保护。此前,这家造车新势力因股价过低被纽交所摘牌。
2024-05-06 14:54:16一个造车独角兽Fis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