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但眼下还在中伏,暑热不减,早晚有风时,会带来些许凉意。
立秋标志着传统农历七月的开始,它带来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凉风渐起,白露挂枝,寒蝉声声,预示着阳气收敛、阴气增长的过渡。尽管立秋已至,炎热并未完全退却,人们还需注意防暑降温。
此时,正值“三伏”高温时期,立秋与随后的处暑,往往被民间形容为“正当暑”,意味着炎热依旧。中国天气网的盼秋凉地图揭示,仅部分高纬度及高原地区能感受到初秋的凉爽,而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旧沉浸在夏日余热中,真正的凉快需待白露后。
立秋后,偶尔遭遇的“秋老虎”不容忽视,这是一段短暂的气温回升期,通常持续7到15天,虽然早晚凉快,但午间的炎热仍旧考验着人们的耐力。不同地区的“秋老虎”表现各异,华南地区较长江流域稍晚,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饮食上,立秋推荐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蜂蜜、梨等,民间有“朝盐晚蜜”的养生习惯,尤为适宜此季。同时,应减少食用寒凉的瓜果,以免伤及肠胃,尤其是西瓜不宜多食。
古代文化中,梧桐落叶被视为秋天的先兆,文人墨客常借此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皇宫中更有仪式,通过梧桐叶落宣告秋至,这一习俗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然而,“一叶知秋”并非全球通用,它根植于温带的自然规律,赤道热带和极寒地带则鲜有此景。
“一叶知秋”不仅预示季节变换,还象征收获的开始。在山区,“晒秋”成为一种特色,居民晾晒作物,庆祝丰收。此外,诸多与秋相关的成语,如“春华秋实”、“冰壶秋月”,不仅描绘了秋日的宁静美景,也寓意着纯洁与诚信的人格美德。
秋天也是调整身心的时刻,人们可能经历“秋乏”。这与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增多有关,而适量的户外活动和光照,有助于调节生理机能,增强体质,以应对秋季的健康挑战。
今天是末伏的第一天,标志着炎热的三伏天即将进入尾声。三伏天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组成,每阶段通常持续10天。今年的末伏从8月14日开始,直到8月23日结束,随后的8月24日即为出伏之日
2024-08-16 07:47:29北京暑热渐退早晚已有凉意三伏天,自古以来便是调养身体的关键时期,今年的三伏尤为特殊,初伏与末伏各持续十天,而中伏则长达二十天,形成了少见的“双中伏”现象。这一时段,根据三伏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尤为重要
2024-07-25 07:53:08今年的中伏有20天随着8月7日的到来,我们步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自此刻起,按照季节的韵律,大自然开始慢慢卸下夏日的热烈,转向秋日的宁静,尽管南方仍被暑气紧紧包裹,北方的一些角落却已能感受到秋的轻抚
2024-08-07 09:45:22立秋不是真正的入秋立秋已至,标志着一年中第十三个节气的到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景致转换。随着立秋的脚步,大自然渐渐卸下夏日的热烈,换上秋日的宁静与清爽
2024-08-07 08:12:44今日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