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一位以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身份闻名世界的科学巨匠,于98岁高龄仙逝。他的贡献超越了科学成就本身,深深影响了近代科学发展,并为中国科技教育倾注心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出生于1926年的上海,李政道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自小就对广泛的知识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物理,这颗求知的种子在年幼时阅读《膨胀的宇宙》时便已萌芽。
尽管童年遭遇战乱,学业屡遭中断,李政道却在流离失所中展现了坚韧的求知欲和非凡的自学能力。他在赣南图书馆自学《普通物理学》,仅16岁便掌握了物理学基础,展现出超凡的悟性和独立思考的力量。这段艰辛的经历让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他相信对自然法则的研究赋予了生命独特的价值。
1942年,李政道在赣州联中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并迅速展现出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卓越才能,甚至在高中时期便开始担任代课教师。随后,他在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深造,受到束星北、王淦昌、吴大猷等名师的悉心指导,这些贵人的提携加上自身的勤奋,为他日后的科学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李政道通过“种子计划”赴美留学,尽管面临学历不足的挑战,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努力,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1948年,他成为量子场论创始人费米的门生,从此步入物理学的殿堂。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发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颠覆了物理学的传统观念,这一成果最终为他们赢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启了华人诺贝尔奖的历史新篇章。
李政道不仅是CUSPEA项目的发起人,也是具体实施人。“在CUSPEA实施的十年中,粗略估计每年都用去了我约三分之一的精力。虽然这对我是很重的负担,但我觉得,以此来回报给我创造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祖国母亲和老师是完全应该的。”李政道曾在《我和CUSPEA》中写道。
当这些赴美深造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政道又在考虑如何让他们学有所用,将能力最大化,这也是提出在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建议的起源。
1983年,李政道提出在中国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初步设想,198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会徽,也是李政道亲自设计的。
1998年,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已故夫人秦惠䇹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
他还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
少年班、博士后、中美联合培养…在更长的历史视角中,李政道的这些提议,为当时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极大推动了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
李政道的科学贡献跨越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等多个领域,不断推动科学边界。同时,他致力于培养科研人才,特别是发起CUSPEA计划,为中国物理学界输送了大量人才,并在国内推动建立博士后制度,为中国科研体系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政道的一生,是对知识无尽探索的生动写照,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达到某一领域的顶峰,人类对于绝对真理的追求仍然漫长。2024年8月5日,这位科学界的巨擘离世,留下的是对科学无尽的热爱和对后辈深远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于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
2024-08-06 00:29:26李政道8月10日,巴黎奥运会的举重赛场上,中国运动员刘焕华在男子102公斤级比赛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金牌。这标志着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收获的金牌总数达到了34枚
2024-08-10 20:21:08刘焕华举重金牌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世界杰出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逝世
2024-08-06 08:54:56李政道:倾心尽力为祖国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