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里面还有专门记载天气情况的《晴雨录》,这些资料都保存了下来。不光北京有,扬州、杭州、苏州、南京,有织造府的地方就有《晴雨录》。直到嘉庆皇帝上台后,织造府记录晴雨的制度才停了,但故宫中的记录一直延续到清代灭亡。
下多大的雨?入土几分?这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值。下了雨之后,县衙的师爷就会判断,入土三分,是小雨;入土三寸,是中雨;入土八寸,入土一尺,这是滂沱大雨。尤其这种逐日的记录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中国,最早用现代西方的方式测量气象是18 世纪俄罗斯使团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保存的一些记录,这份记录连续性没有这么好,但是也有将近 200 多年的时间。现在比较有名的中国近代气象记录是从1870开始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记录,这是中国近代连续性最好的气象记录,一直延续到现在。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千多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实际上是上海、广州等口岸海关的观测记录。再有就是零零星星的传教士在教堂做的气象记录,欧洲的领事馆有记录等等,这样的数据一般比较简单。
民国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开始重视气象记录,也逐步建立有气象站。比如昆明有一个人叫陈一得,自己在家里面搞了一个气象站,还出了一个杂志来发布他的观测记录。
建国后,我们国家立即对中国已有的气象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国家领导人能有这样的意识,这一点令人佩服。1958 年后全国各个县都设立了气象站,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性观测。这便是近代以来,中国气象监测和记录发展的大致路径。
面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城市如何预警应对、化解风险并快速恢复?随着人们对危机的认知不断提升,韧性建设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2024-06-19 17:07:56极端天气频发近期,全球多个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现象,其中暴雨引发的洪灾尤为显著。中国华南地区、巴西、智利、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等地均遭受重创,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频发,导致人员伤亡、家园被毁
2024-06-22 16:38:19全球气候在“发脾气”6月13日晚,“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微信公众号发文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极端天气。文中称,近期,越南各地高温和强降雨天气交替出现
2024-06-15 09:22:12驻越南使馆提醒注意防范极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