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发生镇村干部阻挠春耕事件。据农业农村部官方新闻平台“中国三农发布”披露,部分镇村干部要求种植户在已缴纳的土地承包费外额外缴费,甚至有村干部扬言“110来又能咋地,上边让我敛钱我就敛钱”。此事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当地官方已表态,已成立工作组展开调查。
视频画面揭示了这场正在进行的农地纠纷实况。村干部挡在农机前,嚣张宣称“110来又能咋地,上边让我敛钱我就敛钱”;而镇干部虽自认“不懂法”,却又熟练引用《民法典》第533条“情势变更”条款。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聚焦的“干部为何下田拦春耕”问题,在当地官方回应中被巧妙转化为“新增耕地有偿使用”议题,调查结果尚不明朗,但其定性似乎别有深意。
追溯此次事件背景,一份为期三十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清晰载明,承包费已分期缴至2022年。如今,村集体(村干部声称“上面让我敛钱”)要求种植户支付“增补承包费”,理由是承包户多年改良盐碱荒地使之成为可灌溉良田,土地价值提升故需补交费用,否则将解除合同。镇干部辩称,此乃《民法典》中的“情势变更”。
然而,《民法典》规定的情势变更,是指合同基础条件发生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且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导致继续履行对一方显失公平,此时受影响方有权与对方重新协商或寻求司法途径变更、解除合同,而非采取村干部阻挠春耕、镇里动用警力等手段。法律专家指出,本案中土地改良系合同双方预见并鼓励的情况,以此为由在法定途径之外强行解约,既无法律依据,也极不妥当。村干部“让我敛钱,我就敛钱”的言论,暴露出其急功近利的心态。
《土地承包法》不仅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还严禁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干涉承包合同。村干部口中的“上面让我敛钱”和镇干部的介入行为,折射出当地基层治理法治水平的缺失。法治意识、契约精神与守约观念是市场经济基石,此类事件反映出地方法治素养与营商环境的细微特质。
历经十余年艰辛改良的盐碱地即将进入收获期,本应是对承包户辛勤付出的回报,却因突如其来的争议导致春耕延误。农户担忧错过农时,更痛心于当地政府法治意识与信用的受损。
相较于坚守法律、尊重契约的地方治理态度,每亩两百元的“增补承包费”孰轻孰重,答案不言而喻。
近日,一则关于内蒙古开鲁县干部下田拦阻春耕并要求农民交钱的视频在网络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网民们困惑:身为地方干部,为何要阻碍农民进行春耕作业?事件起源于4月22日
2024-04-25 10:22:34蹊跷的“增补承包费”4月22日,媒体曝光了“内蒙古开鲁县蹊跷的增补承包费”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2024-04-26 13:25:07法大教师:催收增补承包费于法无据2024年4月22日,“中国三农发布”报道了一起发生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双胜村的春耕纠纷事件。当地种植户在春耕过程中遭到镇、村干部阻拦,原因是要求种植户支付每亩200元的“增补承包费”
2024-04-24 15:35:37开鲁县舆情中耕地“增补承包费”从何而来?专家解读来龙去脉2024年4月22日,针对“内蒙古开鲁县蹊跷的增补承包费”相关报道,开鲁县委、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部署展开调查核实工作
2024-04-24 13:08:02农村人谈什么是“增补承包费”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有多位种植户向“中国三农发布”反映,他们在已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的情况下,被镇、村干部阻止下田耕种,且被告知需额外支付种地费用。此事件迅速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
2024-04-24 13:00:52交钱种地中的“增补承包费”该不该交《东方体育日报》近期报道指出,西海岸队的前锋阿兰遇到了可能的腹股沟拉伤问题,其确切伤情有待医疗专家团队的进一步评估。国家队的世预赛亚洲区36强赛小组赛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将于沈阳启动
2024-05-28 10:19:41媒体:阿兰疑似出现腹股沟拉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