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强制出院的规定很不好。”社交媒体上,一位网友分享了身边的一段经历:朋友的父亲因脑出血入住南方某市一家三甲医院,住院满15天后,老人病情未见好转,却被医院要求“强制出院”,回家后甚至陷入半昏迷状态。此后,老人每隔15天便需出院再入院,如此反复8次,直至离世。
近一年来,关于“15天强制出院”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频现。许多患者网友有着相似遭遇,医院对此的解释多为“医保不允许”或建议“先出院再住院”。近期,国家医保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国家医保政策并无“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或“达到一定标准必须转院”的限制规定,并鼓励公众向当地医保部门举报此类现象。
然而,医疗界内部对此展开了一场争论。有县级医院负责人透露,虽然医保部门未明确规定15天必须出院,但存在单个患者报销总额的限制。此外,公立医院面临“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也是导致“15天强制出院”现象的原因之一。业界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医保部门、卫健部门、医院责任归属问题争论不休。
王帅,一位前直辖市三甲医院副院长,指出医院与患者在“住院时长”问题上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部分患者出于安心养病、托关系延住或享受周密照护等原因,倾向于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医院床位紧张。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对医院有床位周转率和DRG成本的考核压力,住院时间越短,对医院越有利。因此,尽管医保部门否认“住院15天”的规定,但种种制度指标和行为管理实际上驱使医院采取此类做法。
尽管医保政策初衷是高效使用医保资金,但简单粗暴的执行方式激化了医患矛盾。有些地方医保局对单病种平均费用设定上限,超出部分由医院自行承担,压力最终传导至临床科室。此外,部分地区对15日内再入院的支付标准减半,以此防止医院分解住院。这些政策与医院“钱”紧密关联,对医生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卫健部门也在推动医院降低“平均住院日”。作为衡量医疗效益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我国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近年来持续下降,但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多项国家级卫生政策文件中,“平均住院日”被列为关键指标,地方公立医院、卫健委乃至地方政府对其均有严格要求。尽管业界认为“平均住院日”并非越低越好,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医院出现推诿病情复杂的患者或催促患者提前出院等现象,而这些行为往往归咎于医保部门的规定。
综上所述,医保部门、卫健部门与医院在控制平均住院日上目标趋于一致,但过度追求可能导致医疗服务质量受损。不同医院对“平均住院日”考核感受不一,一些医院在医保考核压力下,平均住院日任务难以完成,可能导致动作变形,如强制患者15天出院。然而,住院天数的缩短并非无止境,应尊重医疗规律和患者实际需求,寻求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个别地区已针对特殊病种调整考核标准,或探索多元支付方式,以缓解政策与现实矛盾,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15天强制出院”这一话题近期引发公众关注。社交媒体上,一位网友分享了其朋友父亲的遭遇:老人因脑出血入住南方某市三甲医院,尽管住院满15天时病情未见好转,却被医院强行要求出院。
2024-04-23 11:10:3415天强制出院是怎么来的近期,湖北省广水市长岭镇的居民们集体表达了对政府强制推广公墓政策的不满,相关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2024-05-07 11:31:18媒体评强制推广公墓:公益不能太随意近期,关于部分医院设定“医保患者15天强制出院”规则的传言引发关注。19日,通过向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保事务管理中心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了解到,北京市并没有对住院时长设立固定限制
2024-06-19 12:42:14医保患者住院15天就必须出院?两部门:北京没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