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去年,莫言又交出新作,这一次是话剧剧本——《鳄鱼》。
尽管人们更熟悉的是作为小说家的莫言,但莫言一直对写剧本有着深深的迷恋。儿时的他深受家乡民间戏剧“茂腔”的熏陶,他真正的处女作也并非小说,而是一部名为《离婚》的剧本。在《鳄鱼》之前,他创作的剧本《我们的荆轲》和《霸王别姬》曾在国内外先后上演百余场,就连他的小说中也不乏戏剧的身影,比如《檀香刑》是一部戏曲化的作品,《蛙》的最后一章直接是一部和前文形成互文的话剧。
“我曾发下誓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2019年,莫言与余华、苏童拜访莎士比亚旧居。在莎翁塑像前,莫言表达了自己全力投入戏剧创作的雄心。他玩笑道,由此就和余华、苏童他们“区别开了”。
剧本《鳄鱼》
新作《鳄鱼》通过一条无限生长的、会说话的鳄鱼,讲述了一个逃亡海外的贪官的故事,由此深入探讨了“欲望”这一主题。在评论家陈思和看来,不断增长的鳄鱼是一个象征,把人的欲望意象化。在今天,欲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它有力的地方,也有它可怕的地方,《鳄鱼》对此有着鲜明的表现。
它也容易让人想到莫言发表于1993年的反腐题材长篇小说——《酒国》。《人民文学》前编辑朱伟形容这部作品是《提前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在1990年代初就锐利地割到了多年后才让人们都感触到的社会黑色肿瘤。
但在人物塑造上,《鳄鱼》的贪官形象要比《酒国》中的立体、丰满得多。莫言没把这个贪官写成野兽,也没把他写得不通人性:他有反思,有忏悔,有精神上的觉悟,当然,还有绝望。
莫言一直坚信,在文学创作中,不管是“好人”和“坏人”,都要当人来写。从《酒国》到《鳄鱼》,时间过去三十多年,时代变化了,社会变化了,作家变老了,情感复杂了,对人的认识也更全面一些了,但他始终希望自己笔下出现的,是活生生的人,是真实可信的人。
12月15日,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作协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年度影响力人物”活动现场,有读者携带图书请莫言签名,在签了两本自己创作的《鳄鱼》《生死疲劳》后
2023-12-16 14:17:20莫言替余华给粉丝签名在山东泰安的一个公园里,发生了一桩温馨而感人的故事。一名小男孩不慎落入水中,他的同伴虽尽力施救,但未能成功。危急时刻,一对正好经过水边的母女迅速作出反应,不顾自身安危,联手将两个孩子从水中救起
2024-06-05 07:36:19母女俩下水救溺水男孩获见义勇为奖公众号“莫言”于15日发布了一篇推送——《莫言: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文中,余华和莫言的头像引起了广泛关注。余华选用的是曾在网络走红的“潦草小狗”形象,而莫言的头像同样是一只与其本人神似的可爱小狗
2024-04-16 15:38:31余华给莫言公众号投稿6月28日晚,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颁奖典礼上,电视剧《繁花》大放异彩,荣获包括最佳中国电视剧在内的五项大奖,成为当晚舞台上最耀眼的存在
2024-06-28 23:01:29《繁花》获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