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就是农田,我的理解是要保证数量,且要保证粮食种植的数量。农田必须是良田,我的理解是,要保证质量。”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耕地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耕地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李保国表示,“耕地质量的提升和保障,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但当前,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受访者供图
数量:18亿亩红线格外重要
我国耕地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相对前两名,我国人均耕地数量远远不足,且仍处在下降过程中。2021年8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约1.33亩,人均水平较1996年下降0.26亩。
“从当前看,我国18亿亩红线是可以守住的,数量上也守得比较好。”李保国说。
18亿亩红线为何重要?李保国解释,“这是计算过的。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粮食的需求也在增长,每年的粮食总需求最低在6亿吨左右。而当前,我国本土生产的粮食,每年有6.5亿吨左右,再加上进口的部分,每年的粮食安全保障是没有问题的。”
粮食安全得到保障,但并不意味着,耕地面积没有隐忧,李保国说,“我国耕地面积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比如说我们有很多梯田,在西北、西南都很普遍,这恰恰是因为我们的耕地少,所以不得不把不好利用的山坡开垦成梯田。”
同样来自“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可能开发的“后备耕地”只有3000多万亩,相对于庞大的耕地需求,开发空间并不大。李保国介绍,这些可开发的后备耕地,真的要开发,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尤其是水资源问题,“耕地并不是有土壤就成,还需要水分、热量等各种因素都具备才行。当前,我国在东北松嫩平原、黄三角与苏北沿海等地,确实还有一些盐碱地可以开发,但需要水资源做保证,而我们,恰恰是一个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
质量:优质耕地仍旧缺乏
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十个质量等级,其中,一等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高达2/3以上。
优质耕地的紧缺,仍是当前耕地问题中的难点,李保国说,“我国优质耕地一直都是缺乏的,中低产田占了大部分。不过,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低产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中低产田,产量已经提升了很多,但优质农田产量同样也在提升,所以现在看起来,还是中低产田占比更多。”
近年来,城市的扩张中,优质农田被占的现象,一再引发社会关注,对此,李保国说,“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中,大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周边质量更好的耕地被占,虽然说我们国家有占一亩补一亩的政策,但有时候占的是优质耕地,补的是中低产田,两者的产能是无法相比的。”
优质耕地为何重要?李保国说,“保耕地数量,保障的是吃饱的问题,而耕地质量,保障的是进一步吃好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物质匮乏的时候,有粮食吃就不错了,现在人们还需要丰富的蔬菜、水果、肉类等,而生产这些,同样需要耕地。事实上,仅以我国现有的耕地,是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进口是填补这方面缺口的途径之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国际形势不同往日,李保国说,“当前,我们必须考虑,通过自身满足市场需求的可能,这也是目前我国推动增加大豆生产、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工作的原因之一。”
问题:从北到南各有困难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特征各异。东北的黑土地,是土地中的大熊猫,也是全球仅有的四块黑土地之一;南方长江、珠江流域低地与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广袤的地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之一;西北的黄土地、南方的红黄壤,也有大面积分布。
然而,这些耕地,如今各自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李保国介绍,“东北的黑土地,正面临着风水侵蚀、有机质下降带来的退化问题。华北平原上的耕地,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困境,尤其是要保证一年两季的种植,变得越来越难,这就可能带来耕地退化、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等问题。南方的水热资源都很丰富,一年两季不成问题,尤其是两湖、江浙等地,至今还是主要的粮食产地。但当地的工业发展,侵占了大量城郊的优质耕地,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问题,农业产出不足,农民种粮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在西北地区,水资源已经基本上过度开发,很多盐碱地的开发潜力已经很小,事实上,开发盐碱地,需要大量的水,而西北正是缺水的地方。”
优质资源紧缺,现有耕地质量瓶颈仍待破解,李保国说,“在紧守18亿亩红线的同时,耕地质量的问题更加关键,也是最难的关口,在很多地方,提升耕地质量困难重重,甚至保持现有的质量水平也不容易。大部分地方的耕地,仍在保持着高强度的利用,而这恰恰是保护耕地质量的难点所在。”
未来:技术和政策都需要跟进
如何实现耕地保量提质?李保国认为,解决耕地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也需要整个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22年,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李保国认为,高标准农田是解决耕地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产量为例,假如全国的平均亩产,从4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原来三分之二的耕地,生产出和原来一样多的粮食。我们只要10亿亩耕地,就能生产出6亿多吨的粮食。”
不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并不容易,李保国说,“一定要建真的高标准农田,而且,在建成之后,还需要完善的维护体系,保证高标准农田的质量不会下降。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既有技术因素,也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事实上,不仅高标准农田如此,其他农田也同样如此。李保国说,“比如南方撂荒的现象,既需要政策方面的保障,遏制撂荒的现象,也需要技术的推进,为丘陵地带开发更多的小型机械。再如保护性耕作的推广,也需要政策方面更多的支持。”
更完善的政策、更先进的科技,不仅有助于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在未来,也有可能释放出新的耕地空间,李保国说,“比如西北的土地,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有可能大幅度提升产能的,甚至也有可能将那些现在很难利用的土地利用起来。再如设施农业,通过技术的更新,可以提升效率,减少设施农业的面积,甚至将设施农业建到边际耕地(沙荒与盐碱荒地)中,让更多的优质耕地用于粮食生产,这都是有可能的。”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各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 端稳中国饭碗(倾听·关注粮食安全)核心阅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2022-04-12 11:28:06耕地田长制是新时代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探索。近年来,全国多地推行建立田长制,以分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2022-02-23 14:10:07田长制——压实保护责任【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北京加快转型提升发展质量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022-07-11 20:45:37北京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记者胡璐)中国林科院黄河生态研究院最新发布报告《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提升
2022-08-23 21:51:06报告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国新办7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说,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稳中有进、质量提升,上半年知识产权创造趋势平稳
2022-07-13 06:01:32知识产权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