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波澜壮阔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遭遇了伤痛,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退,人们收拾心情重新出发。
这一年,我们也在创造历史,中国14亿人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5亿农民生活的乡村,正在踏上振兴的道路。
也是在2020年岁末,一个最重要的年度词汇被国人所熟悉——“新发展格局”。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到十四五规划,再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均坚定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与变革是实实在在的,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来说,尤为如此。实际上,我们正逢百年未遇的大变革时代。过去数十年中,城市和工业的力量,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使中国从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过去被忽视的乡村,正日益从舞台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心,并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产业发展中,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展迅猛,不论是在东北、华北的平原上,还是在西南、西北的山地中,温室种植、机械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新兴主体不断壮大,互联网也已经深入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在市场领域,农村市场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市场化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生产模式,从耕地到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而是有市场化服务可以选择。
在消费领域,农村人口的消费也越来越接近城市。如汽车,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开始购买汽车,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的汽车保有量为百户41辆,而农村家庭已达到22.3辆。再如房产,大量农村居民进城买房,已成为三四线城市、县城去库存的主要动力。
在生产领域,过去数十年,农村居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在今天,城市化还在推进。有专家预计,未来还会有2亿人进入城市,这些人,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潜在的消费者。
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千百年农业传统,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却是一个后起者。这意味着,在乡村,还有广阔的天地等待开发,还有深厚的力量潜藏其中。
当前,脱贫攻坚即将完成,乡村振兴接踵而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未来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同样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
可以预见的是,乡村的基础建设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还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乡村的消费力量,也有巨大的潜力。未来美丽乡村的建设,同样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国内大循环中,这些都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农业科技的全球推广、农业投资的海外布局等,也都将为2020年疫情之后的全球格局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此,新京报乡村频道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关注新发展格局下的三农力量,无论是因进口依赖而引发无数关注的大豆产业,还是农业的芯片——育种攻关,抑或是耕地保卫、粮食安全,乃至传统小农的现代化,无不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这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中国正在创造新的历史,而在这份创造的力量中,乡村,必然会成为举足轻重的部分。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到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对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极为重要。
2022-03-09 20:00:09微视频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2022-06-06 21:14:38习近平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从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19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文件里,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2022-02-24 14:03:52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