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像我这样的自由职业者,远离了职场的条条框框后,似乎也没有感受到太多自由,反而得通过更卖命的工作,抵抗各种不稳定,随叫随到地为甲方“打工”,不敢轻易停下来歇着。
在快节奏的压力型环境中,“打工人”的角色,的确是普适性的。这也解释了这个词为何能够快速流行,成为一种极具共鸣感的网络文化。
▲影视剧截图。
认清现实,拒绝妥协
但“打工人”的流行,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传递的集体焦虑,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焦虑的积极向上的姿态。
事实上,基于职场压力的自嘲式表达,相关的词汇已经相当多。一些狠起来恨不得把自己踩到脚底下的网络用语,让人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卑微感。
然而“打工人”的概念里,既有弥漫的焦虑,也有积极的迎接,乐观的面对——虽然我们是打工的,但并不低下,并不卑微,好歹也是个“大写的人”。
也就是说,焦虑只是对职场压力的正常反馈,在应对焦虑上,“打工人”并非垂头丧气般地消极低下。某种程度上,他们反而是进取的乐天派,懂得苦中作乐,幽默地排解压力。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在网络上,“打工人”的一天,通常是从温馨的“早安”开始。尽管压力山大,依然对生活和职场怀抱美好,互相问候,转发鸡汤相互鼓励。
网友生造的一些语录,同样能反映出“打工人”不同于传统自嘲式表达的地方。
比如“只要我足够努力,老板很快就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该起床奋斗了,早安,打工人”;“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早安,打工人”。
面对职场压力,自诩为“打工人”的职场年轻人,有着认清真相的实事求是,有着坦然面对现实的豁达,却又拒绝向生活妥协,他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奋斗。
正如有网友所言,这是“在压力里努力表现出倔强;虽然没钱、仍然有着不卑不亢的礼节”。
另一方面,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到人们将“打工人”当做一种集体身份标签,纷纷往自身上贴,这还隐藏着一个细节的变化:“打工”这两个字,正在褪去职业的区隔色彩和歧视意味。
不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分中低端职业和精英职业,今天的我们,都是倔强的“打工人”。
余寒(媒体人)
▲在北京市第六医院24小时核酸检测门诊,护士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图/新华社 “5·12”国际护士节如期而至,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
2022-05-12 09:51:22新京报▲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淡或漠视,作为一种冷暴力,后果不亚于身体侵害,同样不为法律所容忍
2022-03-27 18:51:00新京报▲6月6日,北京丰台管控区考生带着行李陆续走进自己的房间。新京报记者陶冉通讯员徐伟摄 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在每一年的重要时间刻度上,恐怕没有哪个日子能比高考日更牵动人心
2022-06-07 00:11:16新京报▲快递员在某街道设立的暖心驿站取暖、歇脚。新京报记者张璐摄 据《半月谈》报道,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基层组织面临“既要、又要、还要”的考核重压,导致基层任务繁重复杂,基层干部应接不暇,基层治理效能亟待提升
2022-04-24 19:51:14新京报▲5月24日,丰台区芳星园二区核酸检测点,居民核酸采样前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工作人员旁边放置了电风扇
2022-05-27 00:00:59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