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遗嘱库工作人员回忆,2015年,他们去陶然亭公园团建,因为带的旗子上写着“中华遗嘱库”的字眼,几个公园里的老人表示看到不舒服,让他们赶紧出去。而现在,来办遗嘱的老人,甚至时常会在遗嘱库拍照留念。
“2016年以后,变化明显起来。原因应该是一批新闻热点引发全民讨论,包括独生子女无法全额继承父母遗产的典型案例和一些遗产继承公证难的新闻,比如要求证明我爸是我爸、取去世母亲存款要求提供外祖父母死亡证明等等。”尹艳贺说。
人们立遗嘱的目的,也从单一的防范纠纷变得更多元。尹艳贺回忆,早期来做遗嘱的大都是家中可能会发生纠纷或者已经在为财产“打架”的老人,现在更多人办理遗嘱的考量是为方便子女继承,给孩子省事。
“我们也管遗嘱叫‘幸福留言’,有人说,对于子女,遗嘱就是最后一次听父母的话,我们希望大家能将遗嘱更多地跟爱与责任挂钩。”她找出一张印有温馨图片的卡片,“现在,我们会发这种幸福留言卡,请老人除了遗嘱,再给亲人留一封信,可以写自己一生的体会、遗憾,对子女的叮嘱等等。收回的留言卡里,写得最多的是希望孩子们健康、和睦。”
遗嘱承载的亲情与爱情
不要在利益面前考验亲情,你想在北京,一套800万元的房子,多分到10%就多80万元;而遗嘱有望成为对老人的保障
“我见过太多老人,真的是人生百态。做这份工作,你能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忧愁。”尹艳贺说。担心留下的遗产引起子女争抢、担心不稳定的婚姻损害子女利益、担心子女不肯赡养……
她见过很多子女不在身边、没照顾过自己,但仍倾尽一切为子女考虑的父母。有对老夫妇,儿子不孝,想立遗嘱把房子留给他人却始终下不了决心,“虽然儿子不养我们,可没有房子,他们以后怎么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