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中国梦 践行者】这些“爸爸”“妈妈”让福利院的孤儿有了“小家”

2018-05-29 12:26:17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社工还有一个职责,考虑到孩子对模拟家长的角色混淆,相处久了容易把模拟家长当成‘爸爸、妈妈’。一旦模拟家长离职,孩子容易产生离别情绪,所以,在孩子与模拟家长生活过程中,社工会帮助孩子疏导离别情绪、认识聚散有期、了解自身的身份。”该福利中心负责人说。

“我们会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不让他们叫‘爸爸’、‘妈妈’,而是叫‘叔叔’、‘阿姨’。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家庭,但也让他们认识到,这不是他们的原生家庭,‘模拟家长’不是真正的父母。”模拟家庭项目负责社工阿花说。在跟进过程中,她也会向孩子们灌输组织家庭的观念:“你们以后也可以谈恋爱,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她说。

记者还了解到,“模拟家庭”只是福利中心为孩子们做人生规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家庭沟通能力,随着孩子长大,可能会求学、工作、走向社会,因此,“模拟家舍”、“社区青年”项目也应运而生。

据悉,“模拟家舍”设在福利中心内,两人共住一个宿舍,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所有人需要独立自理生活。模拟家舍里没有家长,但福利中心安排生活老师帮助他们,还安排就业辅导。目前,有7名孩子成功从“模拟家庭”升上了“模拟家舍”,其中6人在社区就业或兼职。“社区青年”项目则是给成年后离开福利中心、独立在社区生活的孤儿提供有限度的专业社工服务,使他们能够适应社区生活,真正走向社会。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