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中国梦 践行者】这些“爸爸”“妈妈”让福利院的孤儿有了“小家”

2018-05-29 12:26:17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孤弃儿童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是最需要关爱保护的群体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福利院集体养护是照顾孤儿的主流模式。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珠海、东莞、深圳、化州等地探索出了更个性化、多元化的养护模式,即根据孩童从0至18岁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需要,运用生涯规划、个案管理手法,给孤弃儿童提供早教、学前特殊教育、“模拟家庭”养育、“模拟家舍”训练以及社区青年服务等专业服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临近“六一”儿童节,记者走访了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了解“模拟家庭”的日常生活。

福利院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

夕阳照进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楼宇内的一户特别人家。“爸爸”伍叔把沙袋绑在脑瘫儿小秋(化名)手臂上,让她拿勺子吃饭时手臂力量更稳定,唐氏儿小夏(化名)则把饭盛好端到“妈妈”唐姨面前,4个孩子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菜旁,像平常人家那样,边吃边话家常。事实上,伍叔和唐姨并非孩子们的亲生父母,而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从社会上招聘而来的“模拟家长”,今年是他们一起生活的第5个年头。

据了解,“模拟家庭服务项目”是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合作开展的类家庭孤儿抚育项目。经历了28年集体养护服务模式,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在2013年探索试行组建首批4个模拟家庭。

“模拟家庭”的服务对象是由珠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6周岁以上、进入小学或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而“模拟家长”中妻子一方需要24小时全职照看孩子的生活,准备早餐、督促起床、送上学、打扫卫生、做饭、督促做作业、陪伴脑瘫孩子在家做康复训练。丈夫一方可在外打工,但下班要回家充当父亲角色,帮助妻子照顾孩子们。

到现在,项目分4期共建立11个家庭、目前入住43个孩子,5年来共为61名福利中心孩子提供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家庭温暖、认知家庭角色,提升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