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是快,可做学问却是要坐得住冷板凳。就在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第2年,赵宠亮出版专著《行役戍备——河西汉塞吏卒的屯戍生活》。全书脱胎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共51万字,共810处注。通过利用出土简牍、传世文献和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从吏卒的来源与退役、工作与休沐、功过与奖惩、医疗卫生状况与死亡抚恤等方面,对汉代河西地区屯戍吏卒的生活进行细致讨论,把错综复杂,难以阅读的各种西北汉塞简牍遗存条分缕析,有序分类出来,推进西北汉简研究的深入,被业界评价为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那两年,赵宠亮住在单位附近的合租房,一件衣服一穿就是三四年,简单到极致的物质生活下,他自觉充实,“来四川后,将研究地域放在西南,开始研究巴蜀地区的汉代石刻文字,还申请进入川大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013年,赵宠亮有了心仪的女朋友。2014年,他结婚了,新房买在双流,掏光积蓄后,首付还找导师、领导借了一部分。“那时院里的领导还时不时帮我参谋下房买在哪里,这些关心和帮助,让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如今,赵宠亮觉得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这座城市的节奏。他每天上班回家,花在路上的时间要将近3个小时,不过并不难熬,因为他有新的计划,要教2岁的女儿背诵古时的开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内容很好,而且都有着语言的韵律美,我自己默念几遍,就差不多到家了。”
秋来成都,阳光正好。下班节点,赵宠亮走出单位,安静大门外,二环路上人潮喧闹。他斜挎着包,融入人海之中,眼光温柔平和,他的前方有家园,后方则是热爱的事业。
对·话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被命运照顾的人”